泥江口境内竹林资源丰富。
红网时刻记者 王新凤 通讯员 李微 张勇 益阳报道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公布2022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赫山区泥江口镇作为益阳市唯一一个“上榜”乡镇,发展的是什么特色产业?又是如何一步步做大做强的?近日,记者来到这个生态秀美、竹韵悠悠的小镇,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解锁其乡村振兴的“发展密码”。
发展密码1:
立足资源禀赋 做强主导产业
初夏时节,车子驶入益阳市赫山区泥江口镇,顿觉满目青翠,万亩楠竹随着山势起伏。
泥江口境内竹林资源丰富,在竹海围绕下的人们,深知“靠山吃山”的道理,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发展起了一次性竹筷产业。拿上砍刀,戴上草帽,几乎人人都是竹农。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近半世纪发展,泥江口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和祥、通达为龙头的竹筷企业聚集区,企业经营逐步探索出“公司+农户”的原材料供应模式、“工业+贸易”企业经营模式、“集团+合作社+农户”新型产供销模式等多种模式。
益阳市通达竹木制品厂的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
同时,通过招商引资,该镇还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世林食品在泥江口设厂,带动竹笋制品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原竹供应+高标准加工+产后服务+品牌营销”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竹产业“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构建了从竹林到饭桌的全产业链。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以一次性快消竹筷、工艺筷、竹签为主体的一套竹产品生产工艺。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升级发展,现在已初步探索竹吸管、竹餐具生产加工产业链。”益阳和祥竹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宇兵告诉记者。
泥江口镇现已初步探索竹吸管、竹餐具生产加工产业链。
截至2021年底,全镇有竹制品规模企业13家、一般纳税人资质竹筷企业41家,销售总额超10亿元,年缴税收2300万元,出口创汇5850万美元。可以说,一根竹子为泥江口镇农业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实现了由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的“蝶变”。
产业的稳步发展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数以千计的就业岗位。据统计,目前泥江口镇共有6000多名熟悉竹筷加工的工人,全镇6.2万人每六个人就有一个从事竹子砍伐、运输等相关产业,为竹筷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供应和人力资源保障。
为了更好地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当前,泥江口镇已成立泥江口竹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积极与市国资委联系沟通,尽快获取原九二五厂区1300亩工业用地的所有权,全力打造泥江口“循环经济”竹产业园。并积极引导企业加大产学研投入,镇政府对接了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邀请博导为竹筷企业问诊把脉。同时,益阳市世林食品有限公司在泥江口镇水满村建设面积为150亩的样板示范基地已完成签约,全力启动2000亩竹笋两用林基地建设、投产,新建3个竹笋加工基地。
下一步,泥江口镇将重塑竹筷品牌,跟进已启动的泥江口竹筷地理标识申报程序,力争2022年上半年获得泥江口竹筷地理标识,加大线上、线下宣传和营销推广力度,尤其是标准化厂房运营后,通过不断创新产品种类和质量,着力增强泥江口竹筷的品牌美誉度、知名度。
发展密码2:
培育特色产业 增强发展动能
产业兴旺需要有载体,农业产业强镇的落脚点在产业上。
十年前,提起泥江口镇,大家的印象中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竹筷小镇”,一根竹子在这里实现了“华丽转身”,撑起了一个绿色产业。茫茫竹海,不仅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也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但如今的泥江口,并不只有竹子。走进泥江口镇,每个行政村都有讲不完的致富故事、赞不停的特色产业。竹筷、艾叶、茶叶、竹笋、桑葚、吊瓜子、神奇草……目前,这个山区小镇的产业发展已经呈现“一强多优”的可喜局面。
5月,微风拂过泥江口镇九二五艾草种植基地,只见碧波荡漾,绿莹莹的艾草飘来淡淡清香,九二五社区党总支书记夏曙光穿梭于艾田中,仔细查看艾草长势。“再过几天,就能收割第一波端午艾了,也是一年中生长最好的艾。”夏曙光告诉记者,这批艾草采收完后,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就能达到10余万元。
九二五艾草种植基地一片绿意盎然。
2020年7月开始,泥江口镇党委政府利用严格管控区种植结构调整的契机,大力发展艾产业。目前,已打造了南坝、九二五两个种植基地共计5125亩,投资800多万元建成了一个年加工量达5000吨的艾产品加工厂,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产有艾条艾柱、泡脚包、膏药贴等特色产品。
九二五社区生产加工的艾制品。
“一方面艾草生命力强,易种植、生长快、效益好,能有效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达到绿化山川、防水固土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想通过艾草种植,塑造出看得见绿、望得见美、留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乡村。”夏曙光透露,泥江口镇首届艾草文化节计划于今年端午节前后在九二五美丽屋场举办。
连日来,泥江口镇横堤村乌黑发亮、鲜艳欲滴的桑葚在市场上耀眼吸睛……朋友圈里,紫红的、紫黑的、心形的桑葚“丰收照”,俨然已经开启了霸屏模式,隔着屏幕都能感受这口酸甜;而在屏幕的另一面,游客们正兴致勃勃地在枝丫间寻觅最满意的果子,看准一个揪下来,便忙不迭地塞进嘴里。
工人将一箱箱现摘的桑葚运送到三轮车上。
“采摘的桑葚不仅能鲜吃,还能制酒制茶,烘干烤干,做成多种深加工产品。”果农董启明说,桑葚的保鲜期较短,这些年,为了拓宽桑葚的销路,让“鲜”提速,他一直在摸索新的出路,除了销售新鲜桑果,还积极融合桑葚种植、产品开发和深加工等各个环节,自主研发桑葚干、霜桑茶、桑葚酒等产品进行销售,推进桑葚深加工,延长桑葚产业链,提升经济效益。
货架上摆放着桑葚干、霜桑茶、桑葚酒等桑葚深加工产品。
如今,桑葚产业已成为泥江口镇的一张特色产业名片,这小小的桑果也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接下来,该镇将延长产业链,打造桑葚品牌,增加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农产品高端化和高附加值化,为泥江口镇经济发展添一抹亮丽的“桑葚紫”。
泥江口镇泉山村生产的竹笋产品。
春可到旺泰茶业品新茶,夏可在南坝村采一把艾叶泡澡,秋可小酌一杯浓郁的桑葚酒,冬可到泉山村笋用林基地挥锄挖笋……从“一枝独秀”到“多点开花”,近年来,泥江口镇特色产业发展可谓成效凸显、亮点纷呈。
发展密码3:
深化农旅融合 赋能乡村振兴
在新时代下如何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泥江口镇给出的答案是深化农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为全面推进示范村建设工作,泥江口镇以打造七里江庵子冲组美丽屋场、七里冲黄獭桥美丽屋场、九二五麻竹垸鲇鱼潭美丽屋场作为示范点为引领,通过以点带面、纵深推进的整体思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方向、土地流转管理、文旅路线开发等方面振兴乡村。
航拍镜头下的泥江口镇。
青翠欲滴的竹栅栏、有序悬挂的多肉盆栽、创意十足的竹挂件……循着乡间小道,来到泥江口镇七里江庵子冲组美丽屋场,彷佛步入了一个竹元素主题公园。
“要打造美丽屋场,就要把本地特色融入其中。”据当地村民介绍,泥江口镇盛产竹筷,在美丽屋场建设伊始,融入“竹”这一元素的创意便得到大家的广泛支持。为此,村里还组建了一支手工志愿队,男同志拿着砍刀上山伐竹,制作栅栏、花盆,女同志则负责手工、装饰,大家主动筹资投劳、捐款捐物,乐在其中。现在,沿着村主干道一路走去,“竹屋场”连点成线,意趣盎然。
泥江口镇七里江庵子冲组美丽屋场,多肉种在竹筒里,墙上还有创意十足的竹挂件。
村里环境变美了,能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什么?“种出来的农产品名气更大、销量更好。”这是七里江村雷赞草莓园负责人何兰芳的直观感受。在她看来,农业基地本身就是景观资源,村庄美了,来此游玩的人多了,将极大提升农业品牌的影响力,“大伙儿在家门口就能吃上产业饭!”
提质村容村貌和乡风文明还只是第一步。如今的泥江口镇正在布局长远,迎来全新气象,将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就是关键的一步棋。
泥江口镇计划以曾士峨烈士陈列馆为依托,着力打造士峨红色旅游基地,以宣传、推介、传承曾士峨红色文化为引领,带动镇区及志溪河沿线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打造。
“下一步,我们将以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为契机,优化竹产业布局,聚集资源要素,从竹制品生产、加工到出口销售等多个环节不断强化创新引领作用,做大、做强竹筷龙头企业,做专、做精竹艺产业园区,做美、做旺特色村庄,做优、叫响乡土品牌,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建成产业链条融合、创新创业活跃、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产业高地。”泥江口镇党委书记陈天峣说。
来源:红网
作者:王新凤 李微 张勇
编辑:田伶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2022/05/13/11250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