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熊氏皮鼓制作技艺发祥于赫山区龙光桥街道(原益阳县石笋乡马头村),有据可考的传承历史已有100多年。熊氏皮鼓的特点是:选材严苛,工序繁复,工艺严谨,声音纯正,经久耐用。2021年11月17日,《益阳熊氏皮鼓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湖南省第五批省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祖孙三代合影。图/廓斐
鼓文化历史悠久,贯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鼓既是湖南花鼓戏中主要的伴奏乐器,也是佛教道教音乐中的伴奏乐器,还应用于各类节庆祭祀活动,红白喜事等。1977年益阳县赫山庙楚墓出土带双凤鸟座的木鼓,益阳羊舞岭战国楚墓出土的鼓、瑟等乐器,是益阳市早期制鼓的实物遗存。
在熊新年家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皮鼓。图/廓斐
清同治年间《益阳县志》中记载,元宵节“……扮狮子踏球演剧,金鼓喧阗,沿家唱舞为乐……”《非遗保护与湖南花鼓戏研究》一书中提到“长沙花鼓戏形成并流行于旧长沙府的十一属县——长沙、善化、湘阴、浏阳、醴陵、湘乡、宁乡、益阳……”以长沙花鼓戏为代表的戏曲音乐在湘江流域内蓬勃发展,其中皮鼓是大多戏曲表演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
熊新年父亲熊涛云制作的一个皮鼓,用了50多年,鼓声仍然纯正。图/熊卫国
清中叶时期,正是益阳花鼓戏开始兴起的时候,民间佛教道教盛行,民间艺人熊时哲因时所需,开始学习制鼓,传承至今。
益阳熊氏皮鼓制作技艺是一种以用动物皮革加工制鼓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因主要传承于益阳市赫山区熊氏家族而得名。
熊新年使用特制的弯刀,反复地刨削脂肪层和内层皮。图/廓斐
在鼓皮边沿打十几个孔,以便穿绳。图/廓斐
穿绳。图/廓斐
熊氏皮鼓主要由鼓皮、鼓桶、竹胎、竹钉、响丝等部分组成。皮鼓制作技艺工艺严谨,包括近30道工序。鼓皮加工包括选牛皮、削皮、晾晒、切割、打孔、定型、蒙皮等工序,是整个制鼓工艺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鼓桶是皮鼓整体的支撑,一般选用硬度较高的杉木、椿木、樟木。竹胎的制作一般选用楠竹,围成圈安于鼓桶内部两端,形成鼓桶的向外张力。竹钉是将牛皮固定在鼓桶上使用的材料,须经过削、炒、钉三个工序。响丝的作用是在敲鼓的时候与鼓皮发生共振,使鼓声更有穿透力。组装制鼓时先在鼓桶内嵌入竹胎、装进响丝,再用竹钉将制好的鼓皮钉在鼓桶的上下两端,在鼓面上画上装饰图案,刷漆阴干,完成一个皮鼓的制作。
使用自制的专用工具开始蒙皮,每楔进一块硬木木楔,绷皮下拽的拉力便增进一层。图/廓斐
绷皮时边拍打鼓皮,增强绷紧鼓皮的效果。图/廓斐
使用自制的专用工具蒙皮。图/廓斐
大皮鼓前摆个pose。图/廓斐
益阳熊氏皮鼓制作技艺依靠家族传承至今,现已发展为融家族传承、企业传承、社会传承、教育传承等多元一体的传承方式。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守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能让子孙后代受益于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愿省级非遗《益阳熊氏皮鼓》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来源:红网论坛
作者:红网网友@廓斐
编辑:刘慧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2021/12/14/10557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