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从执笔育人到守土护民 安化民警14年坚守一方诠释人民警察的使命担当
2021-11-25 17:02:31 字号:

从执笔育人到守土护民 安化民警14年坚守一方诠释人民警察的使命担当

谭兴华伏案工作。.jpg

安化县公安局清塘派出所所长谭兴华正在伏案工作。

红网时刻 记者 刘丽 通讯员 谌端球 魏仁贵 益阳报道

年少时,电视屏幕里英勇破案、伸张正义的警察,让安化县公安局清塘派出所所长谭兴华从警梦深种。2007年,执教7年、时年26岁的谭兴华青春热血,怀揣着对人生的期待,他让“当一名为群众办实事的好警察”梦想逐渐具象。

14年来,他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000余起,参与侦破各类案件800余件,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000余人,为群众挽回损失500余万元。他先后荣获全市政法系统“百优政法干警”、安化县“十佳政法干警”等荣誉称号,荣立公安三等功2次,嘉奖12次。

14年过去了,从普通民警到派出所“扛旗人”,他似一棵树,在清塘铺扎了根,让红蓝警灯成为群众心中最安心的存在。

谭兴华珍藏着成为人民教师时与学生的毕业照。.jpg

谭兴华珍藏着成为人民教师时与学生的毕业照。

大与小之间,他是能共情的“细节控”

2000年,谭兴华走上讲台教书育人。手执戒尺时,他是“优秀农村教师”。2007年,他毅然从警坚守一方。身披警服后,他是“百优政法干警”。2018年,他奋战脱贫攻坚一线。扎根山村里,他是“优秀驻村工作队员”。

2018年7月到2020年8月,谭兴华在安化县大福镇建和村驻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他一方面聚焦村庄发展,一方面心系扶贫对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他的对口帮扶对象阙奶奶年逾70,家中因病致贫,儿子长期在外。阙奶奶腿脚不便、身体不好。成为阙奶奶的帮扶联系人后,谭兴华便承担了家里各类重活。缺水挑水,没柴砍柴,家里缺物件食品,他便自掏腰包给奶奶补给。怕奶奶有心理负担,他就常以儿子“自居”。

“您儿子没在家,我就是您的儿子。”谭兴华的话,让阙奶奶暖上心头,逢人就说“谭警官办案利索,做人诚心”。

“教师和警察,都是最直接地接触群众,也能够更深地感知群众。群众之事无小事。我们既要办得了要案,也要能处理好群众家长里短的小案。”谭兴华说,“我们就是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要让他们感到很托底。”

从警至今,谭兴华有两个习惯,每日阅读一小时和记录每一次出警过程。他说,看书学习力在提升自身能力,记录反省是为了不断改进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

“他非常注重细节,办理的案件台账笔笔清晰,案卷整整齐齐。这些细节也体现在调解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中。他经常跟我们强调兼听则明,和群众交流姿态要摆正、态度要好,要尊重他人、换位思考,站在群众角度去考虑问题,理解他们的情绪,倾听他们的诉求。”安化县公安局清塘派出所副所长熊鹰与谭兴华共事10年,彼此是战友,谭亦为其良师,“他共情能力特别强,做群众工作时会设身处地为群众想,案件处理完成,能让涉事双方都心服口服。”

谭兴华上门走访,与群众沟通交流。.jpg

谭兴华上门走访,与群众沟通交流。

“他心里装着人和事,同样群众也记得他、信任他。”熊鹰说,“很多年前他办理案件的当事人,几年后都会直接点名要‘谭警官’处理。”

“请问谭警官在吗?”2021年7月的一天,50多岁的刘女士小心翼翼地敲开了清塘铺镇派出所值班室的门。

“谭所开会去了,您有什么事情,可以跟我们讲。”值班民警回复说。“那我等他回来吧!”刘女士转身便走。民警无奈拨通了正在县城开会的谭兴华电话,并转接给了刘女士。

“您是有什么事情吗”谭兴华问道。“我儿子跟人打架了,对方说找了人帮忙调解,但是我只相信你。”询问之下刘女士说出了实情。因担心对方当事人得到“特殊关照”,情急之下,便找到了谭兴华。

“你放心,我们都是依法办案,有问题我们绝不会放过,有错误绝不姑息,会公正处理的。” 谭兴华此话一出,对方心中大石落了地。

“是的是的,我几年前找你处理过和邻居的纠纷,你办事公正合理,我很信服。”刘女士说。最终矛盾纠纷成功化解。

“一个普通人一生中与派出所民警深入打交道的机会,可能就是那么一两次,正是这一两次,就决定了老百姓对我们的根本印象,决定了人民警察在群众心中的号召力、说服力、公信力。”谭兴华说,“我做好了这些小事、这些细节,老百姓对法律也就听得明白、看得清楚、感受得到,也能让他们在身边就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公平正义。”

法与情之间,他是有温度的“执法者”

“法律条文是冰冷的,但执法是可以有温度的。”谭兴华说。

大到,工作中一个案件的办理,一场生死的救助,一个矛盾的化解。小到,工作中一句简单的问候,一次举手的帮扶,一个细微的动作。谭兴华都在尽力让老百姓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和世间的温暖。

2017年5月份,一起张家两兄弟为了老宅基地的归属问题发生纠纷的案件,交到了谭兴华手中。因利益冲突,兄弟俩互相不对付,一见面就吵得不可开交,好几年不来往。

亲朋戚友多次调解都没用,便找到了谭兴华。谭兴华五次带着民警上门调解,兄弟俩仍然不肯相让。当时端午临近,谭兴华借着节日请两人吃饭,将两兄弟召集到了一起。

“宅基地这事你俩争了多年没个结果,伤了和气、感情,不值当。问题呢,我给你们多次分析了,归属问题也依法依规讲清楚了。你们多反省反思,换位思考一下。”谭兴华结合自身处境,动之情晓之以理,“能成为亲兄弟都是难得的缘分,我孤零零一个人还羡慕你们有亲兄弟照应咧。能有啥仇怨,互相给个台阶和解了。”

张家兄弟这才放下了心中芥蒂。现在两兄弟和睦相处,一见谭兴华就握手言谢。

被诈骗钱财追回后,受害人为派出所送上锦旗。1.jpg

被诈骗钱财追回后,受害人为派出所送上锦旗。

“我们在执法过程中,不能简单粗暴,要耐心细致地走入双方当事人的心里。”谭兴华说,“我平时也喜欢看一些心理学的书籍。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叫‘信息茧房’,不管是犯罪嫌疑人也好,当事人也好,我们全面耐心地去帮助他们打破茧房,设身处地站在他们位置去理解,他们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在执法过程中,就能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这里有一台摩托车出了车祸,你们快来处理一下。” 2015年7月,一个报警电话打破了沉静。

“你告诉我准确位置,我们马上到!”谭兴华闻言丢下手中刚扒几口的饭,叫上值班民警就赶赴现场。

当他们抵达清塘铺镇晓桥村村道时,夜色里一位群众正坐在路边的石板上,手里握着拐杖敲打着。

“你没事吧,是摩托车撞了你吗?”谭兴华问。“我没事,就是天黑了这里没有车,我回不了家,想找你们帮忙送我回家。我怕你们不来,就报了假警。”报警人是位年近60的盲人,因村道狭窄且鲜有车辆通行便说谎报了警。

“人没事就好。”谭兴华舒缓了紧锁的眉头,“但是报假警是不对的,下次要注意。你如实说清事情原委,我们也会立即过来帮你解决实际困难的,警察就是为群众办事的。”

“作为基层的执法者,我的每一次执法,都是一场法治直播。我的执法态度,就是老百姓所感受到的法律温度。”谭兴华说,“其实这14年里,我就是在做人心的工作,践行好‘枫桥经验’,把‘县域警务’做到实处,尽我最大努力,让老百姓在每一起案事件的办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执法行为便有了温度。”

谭兴华与民警一起制服歹徒。.jpg

谭兴华与民警一起制服歹徒。

近与远之间,他是有距离的“守护人”

在清塘铺镇的14年里,谭兴华走遍了镇内的每一寸土地,是走近群众、“没有花架子”的“熟面孔”,也是“远离”群众、“打不了招呼”的“铁面汉”。他始终和群众保持着合适的距离。私下里,是亲朋、是好友。事件中,只有秉公处理,依法依规办事。

“在这里工作这么多年,我和群众熟悉,也不熟悉。只有保持这种相处状态,我在办案中才能不偏不倚。”谭兴华说。在基层派出所,接到东家狗咬了西家鸡的案件数不尽、扯不清。“熟人”不少,但谭兴华每次都会“板子一起打”,绝不偏袒任何一方,平等对待每个人。

“昨晚都还在,今天早上6点多我准备骑车出门买建材,就发现摩托车不见了。1万多块钱买的新车,骑了不到1500公里就丢了。” 2021年6月16日一早,清塘铺镇红岩村村民吴方正便来到派出所报案,“谭所长我们认识这么多年了,这件事辛苦你一定多费心,到时再来感谢你。”

“你放心,我们认不认识、熟不熟悉,不会影响我们办案的速度和力度,也不需要什么感谢。” 谭兴华说,“这是我们连续接到的第5起摩托车盗窃案。你别担心,我们正在全力侦查。”

他安排精干警力一边开展调查,一边连夜在辖区进行蹲守、巡逻。民警通过深入调查和对5起案件进行梳理后,确定了目标,6月17日抓获犯罪嫌疑人。6月19日,民警成功追回9台摩托车并退还群众。

“我都已经做好了找不回来的准备了,没想到还能物归原主。经过这次,我深信,人民警察是真正无条件在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吴方正笑着说,“打击了盗贼,我们心里松了口气,也更有安全感了。”

“服务人民,维护人民利益,不止是嘴上说说的。我们要通过每一次案件的处理,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谭兴华说。

谭兴华看望退休民警。.jpg

谭兴华看望退休民警。

2020年担任所长一职以来,谭兴华不断抓实村警建设,打造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的村警队伍,充分运用和发展好“网格化管理”,切实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在每一次办好案,群众握着你的手,看着你的眼神,发自内心地开心的时候,我会感觉到自己是被信任、被需要、被依靠的,成就感十足。”谭兴华坚定地说,“我希望能进一步打造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民辅警队伍,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辖区稳定。”

14年坚守一方,从未离开,在这期间有多次机会走向更高的平台,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挽留声中,谭兴华选择了留在清塘派出所。

面对“你还要在清塘呆多久?”的提问,谭兴华满眼真诚:“看人民群众的需要,我们公安民警就是哪里需要往哪里。”

从一片初心到一生恒心,谭兴华始终愿意站在群众看得见、寻得着的地方。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丽 谌端球 魏仁贵

编辑:王新凤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