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振兴需要一支扎根乡土、具有乡土情怀的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习近平2016)为此,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好老师标准和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引,探索乡村教师培养的新模式,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扶贫开发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奠基工程与重要任务。
一、 塑造“四有”教师,铸就乡村之魂
针对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适切性问题,根据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需要,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习近平2014)”的乡村教育家。
“有理想信念”意味着乡村教师具有崇高的教育哲学思想、世事洞见与精神追求,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走好人生的路,系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习近平2020);具有自我发展与改造乡村教育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摆脱对城市教师的模仿与追赶的心理定势,防止精神的缺“钙”症,形成独立人格与创新精神。
“有道德情操”对于乡村教师来说,要有乡土情怀与使命意识,发现与明了乡村教育规律,认同并扎根乡土社会;“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习近平2016)”
“有扎实学识”注重学习提升,矢志艰苦奋斗,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小事当大事干,踏踏实实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靠勤劳双手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习近平2020)。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为我们第二个百年,为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所有才智,真正能够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习近平2020)。
“有仁爱之心”意为乡村教师更要怀抱教育初心,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做儿童的心灵之友、成长之伴,尊重并保护自然朴实的童真世界,激励与引导儿童,使之远离愚昧与贫困。所以,教师要具有热爱、创造与传播乡土文化的教学智慧、教育情怀和使命意识,为乡村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所有才智。
二、实施课程改革,培养新型农民
为解决义务教育重应试教育课程轻乡土课程、重书本知识轻乡土社会实践知识等状况,遵循历史与现在相结合、乡土与现代相结合、中国与世界相结合、人与天地相结合的原则,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进行一体化改革,从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出发,在拓展通识课程的基础上,撰写相关乡土教材,奠定义务教育之面向乡土、联结现代的课程之基,提升未来农民的综合素养,以夯实乡村教育之基。
一是探究乡村教育的原理与特性,弄清楚乡村教育“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这一系列根本问题,我们在教育课程设置上,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结合,使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向乡土社会、乡土生活领域延伸,丰富课程的社会性、生活性与应用性内涵。二是加强对乡村学校、留守儿童、乡土学习资源、乡土文化等的调查与研究,在中小学生课程教学中,渗透农业职业技能与乡村生活实践知识技能,寻求学校文化与乡土文化的统一性。三是挖掘与开发乡土教材。以学生已有的乡土经验和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师范生对家乡历史、本土文化、风土人情与人文地理等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研究与创新,以唤醒其探究精神、主体意识与家国情怀。同时,以寻乡土文化之根为目的,加强不同学科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也能充分挖掘学生的乡土记忆与个别需求,照顾不同学生的选择性学习和自由发展需要,形成促进生命生长的文化土壤。
三、创新课堂教学,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习近平说,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通过研究性课堂教学突出留白、实践、创造与审美特征;通过合作课堂,让师范生在异质小组中,通过案例分析,获取知识经验,加强情感交流,提升协同能力等综合素质;通过以“互联网+”为平台、自主学习为核心特征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设置以教学练习、模仿、建构与创造为核心内容的农村职业技能、文学艺术、卫生保健与乡风文明等活动体系,以强化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与乡土性特质。扎根、坚守和奉献乡村的情感,是乡村孩子创造性生产与生活的内在动力源。习近平说,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让培养的大多数乡村学生,具有面向乡土、联结现代的生命意识与创新精神。
四、开展寻根教学,弘扬传统文化
习近平说,扎根中国大地,加快推进富有历史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学校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这为学校新时代大力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深深地扎根文化沃土,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寻根教学旨在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生命信息,唤醒学生的乡土记忆,养成其乡土情怀、家国情怀与教育使命。其教学模式是,以语境挖掘探寻课程文本中的自然与生命信息;以记忆追寻钩沉学生家族、家乡的群体记忆与文化痕迹;以文化联创开启乡土与世界的对话。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三个主题的寻根:一是追寻自己家乡的名人、名事、名山、名水、名楼、家史、家族与家谱之根;二是挖掘乡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根。通过文化寻根,激活了学生内在的乡土记忆,唤醒了他们深埋心底的乡土情怀,很多学生开始审视教育现象,关注留守儿童,毕业后自觉投身到振兴乡村教育,传播与创造乡村文化的时代热潮中。二是探寻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教育家的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之根。三关注革命老区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说,“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国家的资金会向教育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革命老区基础教育倾斜。”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岳敬然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2021/10/25/10326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