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益阳赫山:“捕鱼达人”巧变资江“护鱼员”
2021-10-24 11:52:20 字号:

益阳赫山:“捕鱼达人”巧变资江“护鱼员”

img_3007(20211023-183621).marked.jpg

“护鱼员”穿上救生衣,站在渔政执法船上巡逻。

红网时刻记者 王新凤 通讯员 姚巍 贾向阳 益阳报道

十月中下旬的资江沿岸,凉风习习。一早,护鱼员朱丽君便像往常一样,穿上救生衣,跳上渔政船,开始了她一天的巡江工作。很难想象,在一年多前,朱丽君已经靠捕鱼为生近40年。

朱丽君是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人,家就在距赫山区渔政码头一公里远的高丰村,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父母亲靠着捕鱼,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1973年的一天,朱丽君出生在一条小木船上。此后16年间,她在这条“连家渔船”上玩耍、成长、学习捕鱼。“水里的船,就是岸上的房,也是我们生活的命根子。”

朱丽君是长女,底下还有3个弟弟。由于家庭条件有限,读了20天书的她,就被父亲退了学,没读书的她自小便跟着父母捕鱼,是妥妥的“渔二代”。

捕鱼人常年在江上漂,不会游泳可不行。为了训练一身好水性,父亲常常抓起她就往滔滔资水里扔,在对死亡的恐惧中,她学会了游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渔业市场的成熟和渔具的改进,渔业发展进入黄金期。嫁给丈夫蔡正清后,两个人成立了一个小家,朱丽君开始带着丈夫一起捕鱼。

“那时候网撒下去,鲤鱼、黄鸭叫、瓦子鱼、鲢鱼多的是,一天能捕上百斤。”

进入2000年以后,朱丽君发现,资江开始出现电捕鱼、迷魂阵等“断子绝孙”式的捕捞方法。“随着鱼类资源的枯竭,我们的打鱼收入越来越不稳定,每天起早贪黑不说还整天提心吊胆。”朱丽君回忆道。

如今,朱丽君依旧下江,却不再是为了打渔。从捕鱼者到护鱼员,2020年是她转变最大的一年。

“这些曾经的渔民一生以江河为伴,知道哪些地方出鱼,什么时段捕鱼,在巡逻上很有经验。”赫山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中队长谢磊介绍说,2020年底,赫山区充分发挥退捕渔民优势,与朱丽君、蔡正清等4名退捕渔民签订公益性岗位劳动合同,让曾经的“捕鱼达人”正式变为了“护鱼员”,协助渔政队伍加强水上执法。

“我没读什么书,退捕之后又有了稳定职业,每个月能收入2800元左右,而且还是跟自己最熟悉的资江打交道,几十年的江上捕鱼经验,如今又派上了新用场。”对于护鱼员的新身份,朱丽君非常满意。

每天,她都会和队友们一起巡护这段长约40公里的资江岸线,一天下来,要巡查三到五次,每次往返需要花费一个多小时。

“虽然禁渔时间才一年多,但我们明显感觉到,资江里的鱼多了。”朱丽君说,在江岸巡查的时候,经常看到有大鱼从水里跃起来,“有些大的有十几斤。”

有时,站在巡护船上,朱丽君还能看到水中的芦苇慢慢往下沉,那是芦苇被鱼咬下水去了,还听得见鱼吃芦苇叶的“叭叭叭”的声音,“这样子的场景在过去好多年没见过了。”

记者了解到,由于禁捕宣传和执法到位,目前资江赫山段偷捕行为基本上没有了,但总还会有一些垂钓爱好者来江边垂钓。“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护鱼队员发挥作用了。”朱丽君说,经过耐心地宣传劝导,垂钓者们也往往都很配合。“毕竟,资江变好了,大家都受益嘛!”

来源:红网

作者:王新凤 姚巍

编辑:刘丽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