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康晓乔 邓琴
红网时刻记者 王新凤 通讯员 吉凤英 益阳报道
1997年,退休10年后的唐上君回到家乡——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安化县奎溪镇雾寒村,义务为村里的留守孩子辅导功课,并将自己的家作为孩子们补习功课的“书楼”。这个免费“补习班”,一办就是24年,许许多多的农村孩子在他的引导下健康成长,走出了大山。
唐上君老师在看书做批注。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24年来,唐上君把自己的工资都花在这些山里孩子的身上,作为奖学金、为他们购买书籍和学习用品。24年间,从他的小楼里陆续走出了50余位大学生。他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用党章要求自己,即便早已退休,在他的床头仍贴着用大红纸写好的入党誓词,党章已深深地烙刻在他的心里,教诲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书楼”里走出50个大学生
退休老教师唐上君今年94岁,是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雾寒村人。这里地处偏远山区,成年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的师资力量薄弱。
1997年,退休10年后的唐老师回到村里,开始义务给家乡的学生补课,这个免费“补习班”一办就是22年。 每个周末,从山边一个木房子里,都会传出解答问题的声音。这个木房子就是唐上君的家,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书楼”。
围坐在这里学习的有村里的留守儿童,也有初中、高中的学生,他们称呼教书的唐上君“唐爷爷”或“唐太爷爷”。
唐上君老师在“书楼”里辅导学生。
夏志伟是当地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父母都在外地务工,家中的爷爷奶奶都年事已高,平时疏于管教,他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着急的父母把他送到“书楼”补习功课,效果很明显。夏志伟说,唐爷爷不仅教他们学习,还教他们做人,做事。
严重偏科的唐旭芬本想放弃高考,唐上君知道情况后,就主动找到她,给她补习数学。一段时间后,唐旭芬重拾信心,参加高考并顺利考上了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雾寒村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这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孩子们就来到“书楼”接受辅导。据不完全统计,从2011年到现在,雾寒村有50人考上大学,其中一本13人,二本21人,专科16人,这些学生无一例外都在“书楼”学习过。
为筹建学校他四处奔走
退休前,唐上君曾先后在3所学校任过教。每到一个学校,他既当教书匠又当泥瓦匠,亲力亲为参与修建了5栋教学楼。在唐上君的儿子唐国美印象里,父亲 “一心就是学生,他很少回家,甚至过年都是在学校。”
退休10年后,唐上君回到家乡雾寒村。看到破败的村小学,这位从事了近半个世纪教育工作的老教师心痛不已。“一定要把这个学校办起来,而且要办好。”
当时,对唐上君办学校的想法,村民们不理解,村里也不支持。古稀之年的唐上君一个人默默干了起来,找自己的学生拉赞助,找当地政府要建材,不到一个月时间,就筹措了5000元资金和20吨水泥。
看着唐老带头工作,村里的年轻人坐不住了,也积极参与进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曾经破败的村小学得以修复,成为村幼儿园。2015年,唐上君又有了新目标——重建村小学,让村里一二年级的适龄儿童就近读书,他还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1000元带头捐出去。
孩子们在上课,唐上君老师佝偻着背在窗外慈爱地看着他们。
学校建成后,老师没有着落,唐上君又开始四处奔走,他找到在幼儿园工作的向建红,劝说她去小学任教。一开始向建红婉拒了,唐上君就一遍遍上门去请。一个下雨天,唐上君撑着一把旧伞,拄着拐杖,来到向建红家,看到浑身淋湿的唐上君,向建红特别感动:“他这么大年纪,还这样子不厌其烦地来找我,我没有理由再拒绝他了。”2017年秋天,雾寒村新的希望小学开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再也不用跑到10多公里之外的镇小学就读了,雾寒村也成了镇里唯一设有小学的村子。
把正能量注入偏远山村
20多年里,“爱操心”的唐上君在村里不仅给孩子义务辅导功课,推动建幼儿园、学校,还倡导办“春晚”,设立助学基金,把更多的正能量注入这个偏远的村庄。
唐上君回到雾寒村后发现,每年春节,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乡休假的主要活动,就是聚在一起打牌,这让他很着急。他提议办“春晚”,一来可以充实和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二来学生们可以自己出节目,在这个舞台上得到锻炼。
近些年,在唐上君的呼吁下,有村民捐了音响设备,有村民出资搭建了舞台,“雾寒春晚”办了起来。现在,每年春节临近,不仅本村村民们踊跃报名参加,还吸引了邻村的村民参与。
唐上君老师伏案写字。
2017年,唐上君获得安化道德模范称号,当地文明委奖励了5000元现金。钱刚到手,唐上君就在村里设立了教育扶助基金,小学也有了图书角。
这么多年,很多人问过唐上君,这样不为名、不为利,究竟图个啥?老人总是说:“不图啥,只是尽自己作为教师的一份责任!把后代培养好了,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都好。”老人还说,自己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党员,赶上了党的好政策,只要还活着,就要充分发挥余热,为大家尽最后一份力。
如今,这位晚辈眼中亲切备至的长者,学生心中教书育人的工程师,邻里中为人处事的好榜样,正用他的一言一行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为社会带去无穷无尽的正能量。
94岁仍然坚持学习不辍
1950年,唐上君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五中学,次年开始任教。教学生涯中,他先后教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等课程。唐上君老人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博览群书,刻苦钻研,中学教学中的每一科他都涉猎。他说:“我就边教边学,学懂了再教。只有爱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学的学生。”
村里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要补习的科目也各不相同,可老师只有一个人,唐上君便成了“全科老师”。为了更好地教学生,老人现在每天都还在不断地学习,在他的阁楼里,教材和辅导资料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每个学科。
唐上君老师在翻阅自己做的笔记。
虽已94岁高龄,但唐老耳不聋眼不花,闲暇时候依旧喜欢读书看报。在他的书桌前的墙壁上挂着十几个厚厚的用夹子夹着的“文件夹”,这都是唐老师闲暇时读书看报后的学习手抄。巴掌大的书桌上堆满了书,“活到老学到老”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尤其喜欢钻研历届中央领导人的治国理政文选,对于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他都十分关心关注。村上的社会公益事业,唐老也十分关心支持。
“鲐背之年,初心不改”“心事满头白发,生涯一片青山”这些写给唐上君老师的颁奖词,正是对他最贴切的评价。“只要孩子们肯学,就算我只有一口气了,也要教下去。”虽已是鲐背之年,但在乡村教育这条路上,唐老依旧初心不改。
来源:红网
作者:王新凤 康晓乔 邓琴 吉凤英
编辑:刘丽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2021/07/16/9673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