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铁窗笔记》——致李服波
作者│梁永利
诵读者│晏丰
有时,英雄的铁骨被打断,但他的热血能驳接起真理的力量。
有时,短暂的生命,交给了黑暗,但贫瘠的土地上,报春花会怒放迷人的花香。
李服波就是这样的人。
一位农家孩子,为了信仰,投身于革命运动,几遭被捕,折磨不慑服;囚牢无所惧,他记录了铁窗生活,将铁的坚强铸进了身体。
这种历练,虽经严冬,但梦想的炭火,仍在枪林弹雨里熊熊燃烧。
火焰的美,呈现生命的光芒;一旦成为灰烬,他抗争的天空,倒映出前行的身影。
他的笔,流出血,一字一句地描绘白色恐怖下的悲鸣。枷锁、老虎凳、铁烙、鞭抽……地狱里炼出了无数英雄志士的血性。
听!厉声斥问“共产党人抗战何罪?”的声音,已穿过黎明前的黑暗。窗外,刀光闪闪,透亮着他的心田。他看到了追求正义的脚步,走出了囚笼。
豪情在文字里激荡,让革命先声回响在沅江两岸。
四卷本的笔记,永远打开着。泪眼中,李服波的身躯高大如塔,尽管刽子手的绳索,早已腐朽。而振聋发聩的粒粒文字,化作春泥,肥沃大地,那护花的血,依然鲜红。
李服波(1906—1940)
又名李春舫,生于南县南乡逢吉垸老滟洲(今属游港乡)。
1926年8月,北伐军攻克南县,李服波从县城速返逢吉垸,投入农民革命运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马日事变”后,李服波转移去华容县北景港,与谭旷等秘密重建北景港和中岭子两个党支部。1928年4月,中共南华安特委交通员被捕叛变,北景港的党、团组织随之遭受破坏。李服波潜往沅江县,先后在琼湖镇、邹家窖、绿豆湾、大林港等地小学任教,并秘密联系党内同志,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嗣后,又以探亲访友为名去湘西找到谭旷,得到了一批武器,随之建立沅江游击队,在洞庭湖开展武装斗争。
1930年3月,沅江县保安大队以“共党嫌疑”罪名将李服波逮捕,后因证据不足释放。出狱后,他仍以教书为掩护,坚持党的工作。
1933年3月,洞庭湖特区游击大队政委胡友光在沅江县被捕,供出李服波,李闻讯隐蔽。沅江县保安大队捕李服波未获,即向前具保者索人。李服波恐累及他人,毅然投案,被判刑10年。在湖南第一监狱囚禁期间,他又联络狱中同志,坚持革命斗争,并著《铁窗笔记》4卷。
1937年9月23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后李服波获释出狱,赴延安学习。年底,他受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委派,前往南县、华容从事党的工作。抵南县后,李服波即把恢复党组织发展新党员列为工作重点。他在县城官街的一个老党员家建立联络点,串联了一批与党失去联系的老党员,吸收了曾惇等12名积极分子入党,同时指导县城 进步人士主办了《先声报》《怒吼旬刊》,以作抗日宣传,并亲自为之撰稿,号召人民群众奋起抗日。1938年2月,经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批准,在南县县城正式成立中共南(县)华(容)工作委员会,李服波任书记。1938年冬, 他奉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指示,徒步赴贵州镇远县,将一批枪支弹药和防毒面具运至武汉,获八路军总部嘉奖。
1939年6月,“平江惨案”发生,国民党当局加紧反共。10月,沅江县长王伟能派兵包围交通旅社,李服波在群众掩护下脱险。11月20 日 ,李服波正在沅江东兴垸向群众作抗日演讲时被捕,被押至县城。王伟能当即亲自审问,李服波正气凛然,历数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祸国殃民的种种罪行,并厉声斥问:“共产党人抗战何罪?”王伟能哑然失色,只得下令将李服波秘密监禁。
1940年5月14日深夜,沅江县保安大队的刽子手将李服波在沅江县城官板桥用绳索勒死。李服波牺牲时,年仅34岁。
(梁永利:《湛江文学》杂志社主编)
来源:益阳市政协
编辑:岳敬然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2021/06/30/9608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