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益阳赫山: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2020-09-15 09:43:54 字号:

益阳赫山: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红网时刻记者 王新凤 通讯员 刘杰 益阳报道

初秋,益阳市赫山区广袤乡村活力涌动,生机盎然。

过醉美田园、荷塘月色、多彩赫山,不知不觉就徜徉于晚清名臣胡林翼的老家——泉交河镇的农业文化氛围里。这种氛围既保持着传统农业文化的诗情画意,又灌注着现代农业技术的科学精神,所以谓之智慧农业。

赫山人在“两河交汇泉流远,一塔凌空笋出新”的泉交河镇就地取材,打造出智慧农业第一村——菱角岔村。

菱角岔村是益阳市首个集成运用“互联网+农业”的智能化、系统化的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是赫山区发展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的“引擎”和“大脑”。

创新引领 农民迎来“不一样的丰收”

赫山作为全国产粮大县、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正处于传统农业体系向现代农业体系转变的重要时期。

从“靠天吃饭”到“智慧大棚”,从“传统农民”到“新型农业工人”……正值秋季,泉交河镇菱角岔村村民周星玲正和另外几位工人在大棚内给一株株辣椒挂钩吊蔓。9月下旬,将有一批叶类蔬菜迎来采摘期,工人们也将迎来一个“不一样的丰收”。

img_7748.marked.jpg

泉交河镇菱角岔村村民周星玲正和另外几位工人在大棚内给一株株辣椒挂钩吊蔓。

“我现在同样是在种地,但是跟过去相比,手都不会弄脏,都不像种田了。”周星玲笑呵呵地说,自从到农业公司“当工人”以来,“收成”的感觉跟过去几十年相比,完全不一样了。

img_7726.marked.jpg

今年4月,位于菱角岔村的竹泉山智慧农业第一村项目投入2800万元,建起了面积79亩的温室大棚(植物工厂)。

周星玲生活的变化,来自于当地智慧农业的发展。今年4月,位于菱角岔村的竹泉山智慧农业第一村项目投入2800万元,建起了面积79亩的温室大棚。大棚顶部不是普通大棚常见的塑料薄膜,而是一种透光率非常高的散光玻璃。同时,封闭的大棚空间隔绝了病虫害,蔬菜不喷洒农药,也不使用激素催熟。

此外,该项目引进山东华以农业技术植物工厂系统,通过引进良种、优质营养液、工厂化种植、科学管理,逐步改变效率低、回报低的落后生产方式,提高种植的科技含量和商品化蔬菜的生产率。

“我们园区这种工厂化管理模式,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实现订单化农业。栽培生产的作物,口感好、品质好、绿色安全。”竹泉山智慧农业第一村项目负责人徐玉莹介绍道。

发展智慧农业,受益最多的是农民。对于周星玲这样的当地农民来说,她从自产自销的农民变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新型农业工人”,一个月能领到2500到3000元工资,收入跟往年自己种地相比,翻了两三倍。

科技赋能 农业“触网”更智慧

推动现代农业成为全省标杆、全国示范,必须在创新中发展,在改革中前行。为此,赫山着眼自然生态良好、农业基础厚实的优势,推进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新科技与传统农业深度结合,依托“互联网+”,让农业触网,变得更加智慧。

竹泉山智慧农业第一村项目建设面积共150.49亩,项目建设规划分为两期,第一期建设蔬菜温室大棚7个,目前已基本完工。7个大棚包含4个果菜种植玻璃温室大棚和3个水培叶类蔬菜双膜温室大棚,种植了小番茄、线椒、美洲豹紫红茄、上海青、小白菜等多种农作物。

img_7746.marked.jpg

7个大棚种植了小番茄、线椒、美洲豹紫红茄、上海青、小白菜等多种农作物。

智慧农业云平台、双模联栋温室大棚、农业物联网工程、5G直播间、手机App……在竹泉山智慧农业第一村项目区,传统的生产模式被颠覆,农业的“科技范儿”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记者眼前。在蔬菜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等都可以通过手机App得到精准、有效控制。

img_7734.marked.jpg

华以农业5G物联网总控中心。

“依托智慧农业云平台,可以实时监测、掌握蔬菜大棚内的各项数据,实现生长环境调控、水肥一体化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远程操作。”大棚管理员刘沅培打开手机App,向记者演示有关操作,“通过智能控制,创造出适合作物生长的环境,实现精准作业,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都能大幅提高。”

img_7732.marked.jpg

使用滴灌系统施营养液,满足作物生长同时省水省肥。

竹泉山智慧农业第一村项目的科学技术运用实现了农业生产智能化,极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保证了农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实现了农业的绿色、生态、智慧发展。

当下,赫山区农产品正逐步由过去的粗放型种植、小产量生产、小规模销售模式转变为精细化种植、高产量生产、精品化销售。全区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农业产业成了越来越有奔头的产业。

来源:红网

作者:王新凤 刘杰

编辑:刘丽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