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美丽的武冈市湾头桥镇世富村。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唐俊 摄
法制周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张斌
金鹰报·新湖南客户端见习记者 艾鹏飞
在武冈市湾头桥镇,有个世富村,不仅名字好听,更赋予2016年并村后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听说最近世富村里笑声多,这次记者也感受到了。
“轰隆隆……”8月24日一大早,村民刘孙祥的水稻收割机开进了田。开机、收割、装袋……不到10分钟,一丘稻田就收了个干干净净。
8月24日,武冈市湾头桥镇世富村,建档立卡户刘孙祥驾驶农械收割水稻。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唐俊 摄
隔壁村民的水稻熟了,请他来收割,一亩田130元。“这两天正是中稻收割的时候,这个七夕节,我和水稻一起过哩!”顶着太阳,刘孙祥笑得很惬意。
刘孙祥过去在外打工,患了尘肺病。看到很多人不愿种田,他却闲不住,流转村里110多亩水稻田。“今年国家粮食收购价格上涨,我一下子赚了2万多元哩!喏,这台水稻收割机,是靠贴息小额贷款买的,这赚钱的家伙好用得很!”
笑容里,写满幸福。靠着村里帮扶和自力更生,刘孙祥一下子跳出了贫困户的行列。他还计划在稻田里养鸭养鱼,准备种养结合。“你以后就是大老板了哩!”记者调侃道。“没有咧,我哪能当老板,就是个农民!”笑声在田野飘荡。
世富村人丁兴旺,30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7户426人,已脱贫116户407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药品监管局)驻村帮扶以来,与世富村结成了亲家,贫困户就是亲戚,驻村帮扶队就是桥梁。在各类帮扶下,很多贫困户找对了脱贫的路子,精神面貌越来越好。
刘白贞和刘贞枚最近就很高兴,跟着产业带头人刘艮汉“打工”赚钱。
水塘边,3个现代化养鸡棚好不热闹。三黄鸡、黑脚鸡,一眼望过去,一棚就是上万只。喂水、投食,全部自动化,鸡粪等排泄物,全部回收利用。每个鸡棚还有两个巨大的排风扇,保持干爽通风。
刘艮汉今年52岁,有个做生意的好脑瓜,开口一笑就见两排大白牙。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他成立乡村天下种养合作社,业务对接温氏养鸡公司,供应批量成品鸡。“我跟贫困户说,咱们搭伙,风险我来担,你们只管出工出力,赚到钱我们一起分。”
8月24日,武冈市湾头桥镇世富村,建档立卡户刘贞枚参与大棚养殖后,每年纯收入6万余元。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唐俊 摄
去年以来,3个鸡棚出栏2批鸡,利润60多万元。刘白贞和刘贞枚参与其中一个鸡棚的工作,白天打疫苗,晚上装笼过磅,每人分到近7万元:“有钱了,别提多开心!这样的带头人,给村里村民来一打!”
17时刚过,村口巧遇58岁的贫困户谢小荣,手里揣着一个小箱子。她以前经常打牌,如今痛改前非,在村里的世富电子厂上班,家门口就能赚钱,还不耽误农活。
看到村党支部书记付秀坤站在路边,谢小荣笑脸相迎:“你看,这些喇叭元件可以带回家组装,计件算工钱咧!在这里做事,一个月能赚1500元。”
紧跟她身后,一大波“上班族”有说有笑。付秀坤介绍,电子厂吸引了90多名村民就业。
夕阳西下,村部前坪的文体广场,欢快的歌声飞扬,老老少少跳起了广场舞、扇子舞,有的还打起了腰鼓……
8月24日,武冈市湾头桥镇世富村,村民在跳广场舞。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唐俊 摄
无人机飞上高空,记录下这欢乐的一刻。不远处,电子厂、养鸡场、光伏发电场等产业映入眼帘,旱改水稻田、灌溉水渠、通户水泥路、自来水蓄水湖等乡村美景尽收眼底。
■记者手记
腰包鼓 精神足
张斌 艾鹏飞
为啥世富村里笑声多?仅仅是建设搞好了、产业发展了?
在村里采访时,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记者心头。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夏三牛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们:“产业要发展,精神也要脱贫。”
以前村里风气不太好,总喜欢搞攀比,打牌随处可见。这些年,夏三牛带领工作队和镇村干部,因户施策,授人以渔,让村民们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基本解决村里路难通、水难饮、产业难壮大等问题。同时,组织“爱心义诊”,为16户贫困学生开辟入学绿色通道,对6名贫困大学生点对点帮扶,为12户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推动移风易俗,扶志又扶智,让大家内心充实起来。
如今,村民精气神上来了,通过科技帮扶、教育帮扶等,人人都学到一技之长。“以前到处都是打牌的,我家都有两桌,现在大家都有事做,哪里还有时间打牌?村里早上散步的多了,晚上跳广场舞的多了。如今攀比的,是比谁家子女孝顺、谁家孩子会读书,比谁家产业做得好、谁家打牌的少。”付秀坤笑着说。
腰包鼓了,精神头足了。在世富村,人们向往的世代富裕,并不完全是经济上的富足,还有精神上的富有。
原载《湖南日报》(2020年8月27日03版)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张立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2020/08/27/8258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