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 伴 导 读
大米、油菜、猪肉、辣椒、鱼、茶在湖南人的日常饮食中不可获缺,可不要小看这些习以为常的农产品,它们的科技含量非同一般,背后凝聚了一位位农业科技专家长年累月的研究成果。
就在昨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公布增选院士结果,湖南师范大学刘少军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入选。至此,湖南农业领域的院士达到6位,分别是袁隆平、官春云、印遇龙、邹学校、刘少军、刘仲华。这6位院士深耕于湖南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湘伴君就带大家了解下湖南农业最牛的“院士天团”。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今年9月,袁隆平院士从“80后”升级为“90后”。这位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世纪的老人,为解决粮食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耄耋之年仍扑在田间地头,只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2018年,超级杂交稻测产验收亩产达到1152.3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纪录。杂交水稻在国内推广2亿亩以上,其他国家1亿亩左右,已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14000多名相关技术人才。
袁院士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荣获国家发明特等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20多项国际国内奖励,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今年9月29日,袁隆平院士在获授“共和国勋章”后接受湘伴君采访。他表示,“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应该继续努力,继续攀高峰。我现在是‘90’后,身体还算好,脑瓜子还不糊涂,要在百岁之前努力完成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20吨的目标。”
官春云:为油菜钟情一甲子
60年前,官春云从当时的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根据需要进入油菜教研室工作。在下乡指导生产过程中,看到很多农民由于缺乏食用油而吃“红锅菜”,他十分难受,立志为老百姓有油吃而努力。从此,他再也没有和油菜分离。
官春云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油菜高产优质高效栽培、育种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首次提出油菜冬发理论与技术体系,选育成了我国第一个优质“双低”油菜新品种,填补我国双低油菜空白,促使长江中游地区的油菜单产翻了近一番。主持育成品种15个,推广面积1.5亿多亩,育成3个转基因油菜新品系(抗虫品系T5、不育系15、恢复系742),已完成遗传稳定性和安全性研究。主持发表了国内第一张油菜分子标记遗传图谱。
印遇龙:中国最著名的“养猪倌”
认识印遇龙的人,都称他为“养猪院士”。1978年,22岁的印遇龙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与生猪养殖结缘。几十年来,印遇龙院士围绕“如何养好一头猪”进行了不断探索:一是让生猪健康生长,并且提高生长效率;二是让猪肉好吃又营养;三是推动生猪养殖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印遇龙院士长期从事猪氨基酸营养代谢与调控的研究,在其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方面成效卓著。畜禽氮磷代谢调控及其安全型饲料配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仔猪肠道健康调控关键技术及其在饲料产业化中的应用分别获2008年和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猪氨基酸的营养功能的基础研究获2013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印遇龙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带领团队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00多篇,被国际著名杂志引用了9000多次,入选汤森路透2014年和2015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中国引文桂冠。
邹学校:“辣椒院士”
湖南人无辣不欢。去年新晋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就有“辣椒院士”之称。
邹学校院士长期从事辣椒育种及资源创新。收集、保存了国内数量最多的辣椒种质资源,创新了一批优异辣椒育种材料,创制出应用范围最广的辣椒骨干亲本,育成了适应不同时期市场需求的系列辣椒新品种,突破了辣椒品种产业化系列关键技术。主持选育辣椒新品种在全国各地广泛应用,全面提升了我国辣椒品种早熟、丰产、抗病、抗逆、耐贮运、加工、机械化采收水平。
30年来,邹学校院士团队育成辣椒新品种56个,其中获国家奖的品种有42个,全面提升了我国辣椒品种早熟、丰产、抗病、抗逆、耐贮运、加工、机械化采收等育种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育成辣椒品种国内累计推广面积6580万亩,高峰时期约占主产区面积的50%,占鲜食辣椒面积的80%以上,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26亿元,还在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约1000万亩,是目前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辣椒系列新品种。
刘少军:让大家都吃上好鱼
说到刘少军院士,大家对他的父亲刘筠院士一定不陌生,小学课本里就介绍过这位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是许多人的偶像。刘筠父子两代30多年接力科研,“院士父子”传为科研界佳话。
几十年来,刘少军一直在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担任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育种技术与方法岗位科学家。
自嘲为“渔民”的刘少军,QQ和微信名都是“fish farmer”。他用30年的观察、思考、实验和应用,一点点敲开了世界同行对鱼类远缘杂交不可育的认识坚冰,带领团队研制的湘云鲫2号、杂交翘嘴鲂、鳊鲴杂交鱼、合方鲫,获得了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证书,“游”进了无数张餐桌。
在近30年的时间里,刘少军院士和团队做了37个杂交组合,其中30个组合能够形成存活后代,揭示出远缘杂交的相关遗传和繁殖规律,为在国际上首次建立起适合于鱼类远缘和近缘杂交的一步法育种技术和多步法共性育种技术等奠定重要的基础。
简单点说,有了刘院士的研究,我们可吃到的鱼品种更多、味道更美了。
刘仲华:“茶是我一辈子离不开的事业”
刘院士让茶不仅可以喝,还可以吃和用了。他的研究成果将廉价的茶叶、茶树资源变成了高附加值的医药保健品、食品功能饮料、化妆品等,解决了茶叶深加工的问题,拉长了茶产业产业链条,把传统农业通过现代技术把它转化为现代工业产品,然后发展成现代产业。
“从1992年到现在,我从来没睡过午觉,也从来没有凌晨两点钟以前睡觉。”刘仲华院士快50岁时,还去清华大学念了一个生物分析化学的博士研究生。他说:“因为我有一个梦想,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健康而喝茶,希望更多的中国茶走出家门口,走向世界。”
这些享誉全国的“农院士”也是湖南人!
除了上面介绍的6位长期在湖南工作研究的“农字号”院士外,湘伴君查阅中国工程院官网发现,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的湖南籍院士至少还有方智远、范云六(女)、邓秀新、罗锡文、康绍忠、王汉中等6位。
方智远院士,衡阳人,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原所长兼党委书记。上个70 年代开始主持甘蓝遗传育种研究,科研成果对我国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作物遗传育种有重要指导作用。
范云六院士,长沙人,长期从事分子遗传学和农业分子生物技术科研工作,是我国基因工程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邓秀新院士,宜章人,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柑橘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研究,科研成果提高了柑橘育种效率,培育出早红等多个柑橘新品种,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罗锡文院士,株洲人,长期从事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与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现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康绍忠院士,桃源人,长期从事干旱区农业高效用水与水资源研究。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王汉中院士,涟源人,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育成的油菜新品种实现了油菜多抗、高油和高产三次跨越。
来源:湘伴
作者:湘伴君
编辑:张天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2019/11/23/6256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