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湖南湘西的大山里,有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的小村庄——十八洞村。生活在这里的苗族百姓,逢年过节会聚在一起打秋千、吹笙、舞龙、唱山歌;他们身着带有刺绣的苗族服饰;腊肉、野菜等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他们或许想不到,多少年保存下来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有一天能带领自己脱贫致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十八洞村地处大山深处,由于耕作条件差,收入来源单一,贫困曾是村庄的生活常态。变化始于2013年,当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考察这里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脱贫之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那之后,十八洞村开始尝试,创造性地、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比如,组建苗绣合作社,在城镇化推进、村里的青壮年人口不断涌向城市的形势下,发展订单苗绣,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再比如,针对人多地少的实际,他们“跳出十八洞”,在临近乡镇流转土地建立了千亩精品猕猴桃基地,并组建果业公司,产品实现港澳直通。
他们还输出全村300多名劳动力到对口帮扶的深圳、广州等地转移就业;引入企业投资山泉水厂给十八洞村集体分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此,根据本地实际和资源禀赋,十八洞村选定了种植、养殖、苗绣、劳务、乡村游、山泉水六大产业。
除此之外,十八洞村还组织系列文化活动,消除了少数贫困群众懒贫、赖贫等行为;同时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改厨、改厕、改浴,家家户户通水、通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曾经的穷僻小村庄如今面貌焕然一新。2017年2月,十八洞村136户53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2013年相比,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实现逾6倍增长。去年,十八洞村还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十八洞村是中国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也是中国村级脱贫的示范和样板。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2020年,中国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十八洞村的精准施策、“造血式”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经验,也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智慧。
来源:中国网
编辑:刘慧婷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2019/07/19/5728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