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桃江“咬金客”变身记 :扶贫干部走上门 上访户摘下贫困“帽”
2019-02-26 10:35:28 字号:

桃江“咬金客”变身记 :扶贫干部走上门 上访户摘下贫困“帽”

红网时刻益阳2月28日讯(通讯员 刘文奇 刘鹏)2月26日一早,桃江县松木塘镇天子山村的严德光开出一台流动打米机,开始走村串户上门帮农户打米,山旮旯里不时传来“突突”的机器轰鸣声。有熟悉的邻居问他:“咦,‘严咬金’,今天怎么没去上访啊?”严德光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现在有事做,有钱赚,只要自己勤快肯干,生活肯定一天比一天好,还‘咬什么金’‘上什么访’喽!”说罢,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咬金”是湘中一带方言,指那些凡事纠缠不休、平时爱发牢骚说怪话的人。严德光是村里出了名的“咬金客”。严德光以前也老实肯干,后来父亲患癌症去世,母亲突发高血压中风长期卧病,妻子忍受不了贫困离家出走杳无音信,抛下了两个年幼的女儿,一家人就靠着严德光一个人。经历一些变故后,在生活重压之下,严德光不免对生活灰心失望,觉得命运不公,性格慢慢地变了,整天板着脸,与人交谈的总是对生活的不满,孩子看见他都怕。被评为贫困户后,总认为政府对自己关心不够。后来,自己生产也懒得搞了,只要一出正月十五,严德光就去村里、镇上、县里上访,诉苦要待遇,严德光变成了“严咬金”。

去年,桃江县住建局进驻天子山村扶贫,自来水公司的姜征是严德光的帮扶责任人。听到严德光情况,姜征心里直打鼓。果然,第一次上门走访,只见屋里乱堆着杂物,母亲瘫痪在床,严德光坐在床边发呆。表明身份后,严德光板着脸没好气地说:“扶贫,扶个鬼,年年老样子,少来这里磨嘴皮!”碰了一鼻子灰。

第二天,姜征和单位两名女同事又上门,为他两个上小学的女儿买了几件新衣服,还有书包和学习用品,为严母买了老年人食品和鞋子。3名女同志一进门就帮严家里里外外打扫卫生,清理杂物,还帮严母洗澡梳头。严德光中午回家,目睹家里发生的一切,仍然阴着脸,说:“这是作秀,没用的。”第三次走访正值春耕,姜征发现严德光连田土都荒芜了,而他不仅不听劝说,连水都泼不进。

姜征不气馁,持续上门,每次都会自己掏钱买点东西,解决一些困难,推心置腹地与严德光聊天。慢慢地,严德光没有那么抵触了。在第六次走访时,严德光终于敞开心扉与工作组交谈起来。其实他想把家庭搞好,但觉得底子这么差,脾气又不好,再怎么努力、再怎么帮扶也没用,于是破罐子破摔。

两个人促膝谈心,想着脱贫的办法。严德光说想买一台打米机帮村里打米,家里没钱又不好向别人开口借。姜征认为这是条好门路,表示一定帮助他落实扶贫小额贴息贷款,购买打米加工设备,并要严德光种好晚稻,帮忙销售。严德光听了,第一次露出笑容。

第六次上门,姜征带严德光去县城购回了打米机。村民也关照他,都要他来打米。严德光越来越有劲,把荒废了的几亩田种上了水稻,屋后的旱土种上了红薯。工作队第七次上门,带来了城里人订购大米的订单,严德光田里收获的3000斤稻谷被销售一空。

去年底上门走访时,严德光外出帮人打米了。姜征无意中看见大女儿的作文写着“爸爸变了,有说有笑了,白天在外面帮人打米很忙,晚上还辅导我们做作业……”

今年春节后,姜征又来了,严德光见来了老熟人,热情地迎了出来。火塘边,还围坐着几位村民。聊起一年来的收入,严德光说:“打米机生意蛮好,周边村子里都喊我,一天毛收入300多元,收了3000多斤稻谷,挖了6000多斤红薯,塘里的藕也卖掉了,去年收入超过了1万元。母亲的残疾人低保也发下来了,大女儿被学校推荐参加全县中小学生作文竞赛呢。”他还打算暖和些就多种些田土,多跑几个村,多增加些收入。严德光越说越带劲。

“‘咬金’的这顶帽子啊,你也可以摘了!”旁边村民笑着附和着说。严德光“嘿嘿”地笑了。

好事连连,严德光能不笑么!

来源:红网

作者:刘文奇,刘鹏

编辑:曾羽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