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6月12日讯(记者 刘慧婷 通讯员 高晓莉 文群)“这是一个奇异的花园,这里开放着各种各样美丽的花朵。作为一名培育她们的园丁,能够每天面对这些姹紫嫣红的花朵,我感到十分快乐。守护她们就是守护幸福,培育她们就是培育希望。只要和她们在一起,我就浑身焕发出使不完的劲儿……”这是益阳桃江县马迹塘镇泗里河小学老师刘惠兰教学手记中的一段文字。字里行间真挚地流露出一颗年轻而美丽的心灵,透露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记录着18年来她的教育足迹。18年来,她一直扎根偏远山村,用自己的坚毅和坚持谱写出了一曲火红的青春乐章。
情系患病儿童,争取多方支援
2014年秋季开学,刘惠兰班上一位天资聪颖、活泼可爱的男生航航,在湘雅医院检查确诊为“白血病”。刘老师得知这一不幸消息,连夜写出捐款倡议书,号召全校师生为航航捐款。同时,她请求学校领导向上级反映,争取全县中小学校都为航航捐款。除了学校,刘惠兰还组织了社会捐款。她表示:“班上的每个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孩子有难,我当然要挺身而出,愿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加入进来。”刘惠兰介绍,航航他们家庭并不富裕,因患病治疗早已用光了家中积蓄,现在已负债累累,可以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航航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在住院化疗期间,他都带着书本自学,因此,刘惠兰下定决心必须帮他。
刘惠兰工作之余,多次去医院和家里看望航航,辅导他学习。刘老师的丈夫是这个班的数学老师,看到这个聪明的孩子患了如此重的病仍坚持读书学习,他决心和妻子一道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当航航的父亲接过二十余万元善款时,眼里浸满了泪水,他说:“刘老师,你们比我的亲人还要亲啊!”
关爱留守儿童,让每一朵花都尽情开放
最让刘惠兰揪心的还是班上的那些留守儿童。在农村,很多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把小孩留给爷爷奶奶带。这些孩子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往往性格孤僻不愿与人沟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刘惠兰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深入他们家庭,带领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说悄悄话。还买来课外书、纸、笔送给孩子,陪他们读书、绘画,让孩子们感受家庭温暖,逐渐开朗起来,更加安心地投入学习。
刘惠兰班的小亮就是一个让她操碎了心的留守儿童。小亮的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只剩年迈的奶奶和他捡废品维持生活。因缺少亲情关爱,小亮性格孤僻,经常旷课,还爱和同学打架扯皮,是全校出了名的“调皮大王”。由于学习上底子薄、基础差,小亮产生了厌学情绪,上课常常心不在焉,到了六年级他连两位数的乘法也经常算错,也不会写字的笔顺。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是推出校门不管,还是尽力转化他?刘惠兰没有犹豫:教育好他,是我的责任。通过课余补习设计针对性的学习方法,还让班上成绩好的同学帮助他学习。在老师和同学共同帮助下,小亮成绩进步很快。
一段时间后,小亮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表现出了很强的组织能力,工作认真负责,成为刘惠兰的得力助手,还被评为“优秀班干部”。他奶奶十分感动地说:“是刘老师把咱孙子从‘邪路'上拉了回来”。小亮在作文中写道:我经常想念在外打工的爸爸,以致于学习不安心,但现在我学习安心了,因为我们有一个十分关爱我们的刘老师。
引领学生成长,才是最真实的荣誉证书
刘惠兰热爱自己的工作,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平凡的工作中,刘惠兰用心做好教育中的每一件事,耐心处理好班级里的每个问题,用全部的爱呵护着每一颗幼小的心灵。18年来,她的班级没有一个学生辍学,更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她班上有一个叫小花的学生,家住距校10里多的一个小山村。一年春季开学两天了,小花还没来学校,刘老师急了。原来是小花的父母重男轻女,不让女儿念书了。她前后三次上门劝学,终于感动了其父母,小花得以顺利完成了学业。小花现在在外打工,收入不错,她还一直不忘刘惠兰的恩情,经常来短信感谢和问候老师。
她班上的小姣同学因家庭困难,缴不上书杂费,准备辍学,她便主动替孩子垫交,留住了这名学生。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这些年,刘惠兰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众多的荣誉:十多年来,她曾被评为县“优秀老师”、桃江县“优秀班主任”、马迹塘镇“德育先进个人”等。刘惠兰所教班级成绩在全镇一直名列前茅,她辅导的学生多次在桃江县中小学生艺术节中获奖。
每次跟刘惠兰谈起她的学生,她都会说:“每一个孩子都是春天的花朵,每一朵都有开放的理由!”我们相信她将用她毕生的心血浇灌出更多的花朵,让他们开得更红、更美、更艳!
来源:红网益阳站
编辑:王乐丰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84/2018/0612/34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