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卫芬为婆婆梳头。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赵佳妮 通讯员 张晶慧 益阳报道
在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草尾镇和平村,提起曹卫芬的名字,村民们总会竖起大拇指。这位1970年出生的普通农妇,用七年时间诠释了“责任”与“爱”的真谛,赡养年迈公婆、抚养一双儿女,更将失去双亲的侄儿视如己出,代为偿还10多万元债务,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三个家庭的希望。
侄儿李志杰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11岁时,母亲身患癌症医治无效与世长辞,还留下了10多万元债务。面对这个困境,曹卫芬与丈夫李晏兵在悲痛中做出决定:“这么小的孩子,就没了父母。家里现在经济紧张,可孩子总得有条活路,我们得把他接到自家来。”彼时,曹卫芬的家庭也面临多重压力,大女儿刚工作需帮扶,小儿子在城区读初中,公婆年过八旬需赡养。但夫妻俩深知,弟弟弟媳生前热心善良,不能因债务毁了名声;而李志杰尚年幼,更不应背负成年人的苦难。
为还清债务,夫妻启动“土地+车轮”双重生计模式。夫妻俩回到老家租了100多亩田,开始尝试着稻田养虾,起早贪黑。丈夫则在农闲时节,去运输货物,用以维持家庭开支。
曹卫芬悉心照料公公婆婆。
“那几年真的太难了。”曹卫芬回忆,为节省开支,她一年到头舍不得买新衣,连护肤品都省了。但面对侄儿李志杰,她却慷慨得令人动容:侄儿爱吃鱼虾,她凌晨到沟渠里捕捞;叛逆期情绪低落,她以“好好读书是对父母最好的告慰”开导;初中毕业后,她咬牙支持侄儿到长沙学习电脑技术,年学费超4万元,并自费为其购置电脑。
在曹卫芬的日程表里,似乎没有“休息”二字。农忙时节,她每天在田地与家之间往返数趟,既要照料80多岁的公婆,又要督促儿女学业。公公婆婆腿脚都不利索,大大小小的疾病不断,每日三餐亲自送饭,睡前为老人捶背揉肩,从未有过半句怨言。
“我就是他们的女儿。”曹卫芬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话。30余年年来,她坚持打扫房间、清洗衣物、陪护就医,甚至将丈夫的奖金悄悄塞进公婆的零花钱里。邻居们常看到,无论多累,她总对公婆笑脸相迎:“你们养我小,我养你们老,这是本分。”
曹卫芬用轮椅推着公公在院子里散步。
经过七年奋斗,曹卫芬夫妇不仅清偿债务,更将三个孩子培养成才。2023年,李志杰领到首月工资后,立即给“父母”各转588元,声音哽咽:“没有你们,我走不到今天。”2024年,该家庭获评益阳市“最美家庭”,曹卫芬荣膺“湖南好人”称号。面对赞誉,她始终平静:“这是我的本分,每个普通人都能活出光亮。”
这位农妇用七千多个日夜的坚守证明:最动人的乡村振兴故事,往往就藏在那些默默守护传统美德的身影里。这份平凡的坚持,正为新时代乡风文明注入汩汩清流。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赵佳妮 张晶慧
编辑:岳敬然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646947/99/14758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