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块块网箱被拆除,一个个精养池复绿,如今浩江湖面积增加了近1平方公里,水质跃升至地表水Ⅲ类标准,水底摇曳的水草清晰可见
◇在漫无边际的芦苇丛中,沅江市找到了“沅江芦笋”“沅江芦菇”两大突破口,让芦苇从“湖洲野草”变身“餐桌珍品”
◇在渔民上岸的全过程中,490名干部“一对一”解决渔民们3881条诉求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姚羽 常竣斐
游客在湖南省沅江市南洞庭旅游度假区浩江湖彩虹岛旅游区体验水上游乐项目(2025 年 7 月摄) 黄山钟宇/摄
地处洞庭湖腹地,湖南省沅江市是守护“长江之肾”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一湖一城之间,一荣俱荣,促进共生发展,事在人为。
沅江市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产业绿色转型与退捕渔民安置保障,以“退”为进、以“新”破局,交出了一份“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安”的亮眼答卷。
浩江湖清波再现
浩江湖位于沅江城区西侧,属于洞庭湖水系,湖畔杨梅山村村民胡雪兰回忆起曾经的浩江湖感慨道,“以前湖水发绿发臭,夏天不敢开窗,湖边草长得稀稀拉拉。”连续多年的大规模网箱养殖和水产精养让浩江湖不堪重负,水质严重恶化至劣Ⅴ类,鱼虾难以生存,周边居民苦不堪言。
转机始于沅江市2017年启动的城区“七湖”整治和保护工作。连续两年,沅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展工作,党员干部来到浩江湖畔,向周边群众反复解释保护浩江湖水环境的重要性,得到积极配合。随着一块块网箱被拆除,一个个精养池复绿,如今浩江湖面积增加了近1平方公里,水质跃升至地表水Ⅲ类标准,水底摇曳的水草清晰可见。
通过系统治理,沅江城区五湖、胭脂湖以及浩江湖先后荣获湖南省“美丽河湖”称号,2024年浩江湖被水利部纳入幸福河湖建设项目。
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湖南省青少年皮划艇锦标赛在浩江湖举办,参赛选手黄烨涵说:“这里作为比赛场地,不仅环境和氛围让人感觉很舒服,而且水面开阔,非常适合比赛。”
今年以来,浩江湖周边先后举办了沅江市全民歌手大赛、音乐啤酒节、泼水节、全民大舞台等50多场文旅活动,累计吸引市民和游客近50万人次。浩江湖周边的重点景区彩虹岛、小河咀直接从中受益,“景区人流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0%,日均人流量基本上万。”沅江市彩虹岛旅游项目负责人张洁介绍,彩虹岛景区高峰期时夜间接待人次破万,单次带动直接消费50万元。
浩江湖的蜕变是沅江全域生态治理的缩影。沅江以“洞庭清波”专项行动为抓手,打出一套生态保护“组合拳”:2018年6月开始,沅江逐步拆除矮围222处共33.6万亩,让下塞湖1.67万亩湿地重现生机;2022年,南洞庭湖国控断面水质首次达到Ⅲ类,总磷浓度降幅超23%;6473名渔民全部退捕,建成全省领先的智慧渔政系统,实现“全覆盖、全天候”精准监管。
人、湖、城在这一过程中关系更加和谐。沅江从2017年开始清退欧美黑杨,累计清退面积达19.5万亩,修复退化洲滩16.08万亩,林地面积达61.27万亩,让昔日“杨树林”变回了“鸟天堂”。
绿色产业启新章
洞庭湖畔的芦苇是当地造纸业的主要原料。芦苇造纸一度成为洞庭湖最大的污染源,关停纸厂可能导致丰茂的芦苇成为洞庭湖的生态负累。如何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沅江市另辟蹊径,实现产业的“绿色转身”。
在漫无边际的芦苇丛中,沅江市找到了“沅江芦笋”“沅江芦菇”两大突破口,让芦苇从“湖洲野草”变身“餐桌珍品”。芦笋是芦苇在春天新长出的嫩芽,也是绿色健康的传统美食,“沅江芦笋”因此成为“一县一特”的主导特色产业。通过利用芦苇作为基质来培育芦菇,让芦苇在生长全生命周期都产生价值。
当前,沅江芦苇产业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此外,以芦苇为原料的芦苇刨花板产业,在沅江市快速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
2024年5月,湖南积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沅江纸业有限公司的旧址上举行年产50万立方米芦苇刨花板项目签约仪式,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分两期建设,预计能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按一年50万立方米产量计算,产值将达10亿元。
公司董事长张丙坤说,洞庭湖区芦苇作为基础原料生产家居制品,可实现芦苇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有效缓解芦苇秆和芦苇花腐烂后对湖区造成的污染,还可以保证来年芦苇的正常生长,充分发挥芦苇“净化器”“挡风墙”的作用。
芦花板成为沅江绿色产业的标杆,吸引上下游产业聚集。来自天津的湖南安环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庆,也看中了沅江芦苇产业的潜力,计划把天津颗粒厂的设备搬到沅江,“在这里发展,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一举两得。”陈庆说。
沅江船舶制造业也驶入“新天地”。面对生态环保新要求,沅江顺势而为,推动船舶制造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我们充分发挥岸线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积极引进现代造船模式和工艺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重点挖掘游艇文化,丰富游艇旅游体验。”沅江市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工委委员、副局长郭宏说,沅江正努力打造中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具规模的游艇文化展示、船舶研发、制造产业综合体。
在新能源船舶领域,沅江正在乘风破浪。湖南省新能源船舶产值的1/3由沅江市创造,2024年沅江新能源船舶产业产值达132.9亿元,出口额同比增长52%,“沅江造”游艇远销中东、欧美。
在公园般秀美的船舶制造小镇,干了一辈子造船的退休工人陈莲香说,“现在造的船要比从前豪华,工作环境也好了,我每天晚上来这里散步,感觉特别亲切。”
一湖清波惠民生
出沅江中心城区不足1.2公里,便是小河咀村。全村635户1698人,九成以上世代以捕鱼为生。像这样的渔村,沅江有11个。
2021年起长江十年禁渔正式启动,村民们收起渔网,走上湖岸。沅江以多种举措实现渔民“安居+乐业”,让渔民们在生态保护过程中切实获利,书写民生新篇章。
如今小河咀村已成为集创作写生、休闲观光、旅游度假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2021年来,沅江市委、市政府将小河咀村纳入全市乡村振兴“一镇两村”示范项目,建设乡村会客厅、鱼骨集市、农家乐,对民居示范户进行提质改造,完善环湖景观及配套设施。同时,探索“村集体+公司+项目+农户”综合发展模式,由村委会发动村民将土地、空置房等以经营权入股,实现公司化运作。
小河咀村党支部书记吴勇说,“项目建成后,我们依托湿地公园的天然优势,利用渔村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举全村之力打造‘美丽渔村’,发展乡村旅游。”
村民周宇是转型发展的受益者。他利用自家房屋靠近浩江湖的便利,将其改造成为湖畔文创庭院,吸引邻近市民休闲消费。走在文创园的步行道上,周宇说,“现在月入四十来万元,还为当地解决16名村民就业。”
小河咀村通过改造闲置房屋,引进优度乡村音乐吧、禾堂阅舍、有风小院等企业,形成集音乐欣赏、家庭聚会、团建活动、读书学习于一体的网红景点。据统计,这些项目创造就业岗位40余个,临时雇工200余人次,让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4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5.8万元。
为解决好上岸渔民实际生活困难,沅江投入9.98亿元建成300亩渔民新村,为1229户3361名离岛渔民发放补偿金1.3亿元,配套建设渔文化博物馆等设施,打造“洞庭渔民安置样板”。为鼓励渔民转产致富,沅江开设芦菇栽培、家政服务等培训班,2021年7月到2022年9月,先后组织12场招聘会提供2.2万个岗位,帮助2565名渔民实现就业。
同时,做好渔民的保障兜底工作,实现渔民社保全覆盖,发放补贴1.26亿元,还为全部717名渔民子女提供教育资助。在渔民上岸的全过程中,490名干部“一对一”解决渔民们3881条诉求。
一座城为一个湖而改变,愈发清澈的湖水,照映出沅江保护洞庭湖生态安全的决心与勇气。今年,益阳市文旅融合发展大会将在沅江举办。“我们将以承办文旅大会为契机,实现‘办一次会、兴一座城’的目标,充分挖掘文旅资源潜力,为沅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沅江市委书记杨智勇说。
从铁腕治污守护一湖清波,到绿色转型锻造产业引擎,再到倾情安置书写渔民新生,沅江以“共抓大保护”的坚定行动,实现了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
八百里洞庭见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深植这片土地,正凝聚成沅江启航新征程、书写新篇章的磅礴力量。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姚羽 常竣斐
编辑:岳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