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环”原生态 “复”归自然——益阳4宗生态修复范例上榜省典型

编者按: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恰逢“两山”理论提出20周年。益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山水工程、全域土地整治、矿山生态修复等成效显著。继大通湖生态修复项目、赫山区兰溪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获评全国典型案例后,又有安化县渣滓溪锑钨矿生态修复等4个案例获评省级典型案例。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在益阳生根发芽,人人争当绿色使者,个个乐做生态先锋,形成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本公众号推出特别报道,从生态修复、耕地保护等不同维度记录“银城”大地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动实践,见证全市资规系统生态理念践行者来之不易的奋斗成果。

图片

图片

安化县渣滓溪锑钨矿生态修复

图片

本着“边生产、边治理、边恢复”的原则,通过植被恢复、废水处理、地灾防治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着力恢复矿区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矿区植被覆盖率从30%增至80%以上,地质灾害年发生率降至零,尾砂回填系统每年为矿山和当地企业带来数百万元利润,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蝶变之路。

资水流域入湖段生态修复

图片

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建则建”原则,科学推进生态修复。通过实施矿山修复、农用地提升、水体连通等工程,融入“生态+”产业发展理念,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工艺先进、环保集约的绿色工厂与企业。推出“以工代赈+技能培训”组合模式,带动农户增收657万元,就业转化率达73%,形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协同发展格局,为筑牢长江中游生态屏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南县农田系统生态功能提升项目

图片

项目通过建设生态廊道、生态沟渠、生态田埂等,打造生态友好型稻虾种养农田系统。推进稻虾种养“减源-控污-交换”生态治理,有效缓解农业面源污染,增强农田生态系统功能,带动稻虾养殖等生态农业发展。2024年,项目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5546元,较上年度增长6%,实现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双向奔赴。

安化县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图片

按照“一矿一策”的思路,精心布局、精准施策、多措并举,通过矿山地形地貌景观修复工程、矿山土地复垦与植被恢复工程等措施,对矿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因势利导探索资源利用路径,深化煤矸石修复利用,着力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实现“机制创新、矿山复绿、资源重生、民生向好”的复合效益,将废弃矿山转化为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示范工程,为长江经济带历史遗留矿山及南方丘陵地区矿山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安化经验”。

来源:益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编辑:岳敬然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益阳高新
  • 益阳市场监管
  • 要闻
  • 益阳新闻
  • 红直播
  • 市直
  • 园区
  • 新闻H5
  • 视听
  • 公示公告
  • 专题
  • 图片
  • 益阳教育
  • 医卫
  • 重要新闻
  • 益阳综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益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