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华学子安化行:在茶香药韵里读懂乡村振兴的“活力密码”

红网时刻新闻8月11日益阳讯(记者 赵佳妮 通讯员 陈妍言)雪峰山余脉的云雾缓缓飘散,安化黄沙坪青创街区的青石板路上,响起了30名青春学子的脚步声。8月8日清晨,清华大学“思政实践”赴湖南安化支队师生,与10余名安化一中的学生结伴同行。沿着古道前行,两侧的传统古村落与新业态店铺相映成趣——这处曾见证安化“万里茶路”辉煌的黄沙坪古茶市,如今正以“青创”之名焕发新生。在这里,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深度调研,在茶香与药韵的交织中徐徐展开。

“青砖黛瓦里藏着新故事。”两地学生纷纷举起相机,将青创街区的标志性建筑“裕通永”定格在镜头里。作为安化黑茶的核心集散地,黄沙坪在明清至民国年间曾云集300余家茶号,“茶市斯为盛”的楹联至今诉说着昔日繁华。然而时代变迁中,这里一度陷入沉寂: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百年古宅渐成闲置空屋。近年来,安化以“活化历史遗存、培育青年创客”为思路,对街区展开保护性改造:既保留“前店后坊”的传统格局,让老茶号的木质柜台、青砖地面诉说过往;又引入茶旅融合、非遗体验、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吸引大批青年带着创意回归乡土。

调研中,同学们发现,黄沙坪的“活力”并非简单的商业热闹,而是传统与现代的共生:老建筑承载着文化记忆,青年创客则赋予其新的表达,让“沉睡的历史”变成了“流动的资产”。

从“一片叶”到“一条链”,安化的产业振兴实践给出了生动答案。“一片黑茶,如何撑起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带着这个问题,支队走进安化黑茶集团。“安化黑茶不是简单的农产品,而是涵盖种植、加工、文旅、康养的全产业链。”集团负责人向同学们介绍,当地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15万茶农增收,茶园面积达36万亩,年综合产值超200亿元。

在企业博瑞黄精,另一种“土特产”的升级路径同样引发热议。黄精是安化的道地中药材,过去多以原材料出售,溢价能力有限。而在这里,黄精经过九蒸九晒的古法工艺与现代提取技术结合,变身养生膏方、保健食品,附加值提升10倍以上,还带动周边5000亩黄精种植基地发展。

“无论是黑茶还是黄精,安化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让‘土字号’长出‘金招牌’。”学生在调研笔记中写道,“这里的产业振兴,不只是规模的扩张,更是质量的跃升——用科技赋能传统,用品牌激活价值,让农民在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

从“调研观察”到“双向奔赴”,青春力量正为乡村未来注入新动能。“安化的‘灵气’,在于它让传统有了未来,让乡村有了希望。而我们的责任,就是用所学所长,让这份希望走得更远。”清华大学“思政实践”赴湖南安化支队清华生物46班的陈卓说道。调研期间,两地学生不仅记录观察,更主动为当地发展“出谋划策”——针对青创街区的品牌推广,他们提出“线上线下联动”方案,计划协助设计系列文创IP;围绕产业升级,他们结合专业所长,撰写调研报告,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安化一中学生还带着清华学长学姐走访自家茶园,分享本地风土人情,让调研更接地气。

“清华大学的‘思政实践’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真正扎根大地,用知识服务社会。”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何建宇说,安化之行让同学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这里有“文化赋能产业”的创新探索,更有“青年回归乡土”的蓬勃活力。而学生们的新鲜思路,也为安化发展带来了新启发。

“等我们再来安化,看黄沙坪青创街区绽放新光彩。”离别时,30名学生许下共同约定。这场跨越千里的实践,不仅让清华学子在田野间读懂了乡村振兴的“密码”,更搭建起一座桥梁——让青春的智慧与乡土的活力相遇,让高校的科研与地方的需求共振。在茶香氤氲的古道上,这场关于成长与担当的思政课,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红网

作者:赵佳妮 陈妍言

编辑:岳敬然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646942/55/15192867.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益阳高新
  • 益阳市场监管
  • 要闻
  • 益阳新闻
  • 红直播
  • 市直
  • 园区
  • 新闻H5
  • 视听
  • 公示公告
  • 专题
  • 图片
  • 益阳教育
  • 医卫
  • 重要新闻
  • 益阳综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益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