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期到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呈现高发态势。近日,记者从市反诈中心获悉,近期益阳发生50多起针对不同人群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主要涉及刷单返利、冒充公检法、未成年人网络诈骗等3类高发骗局。市反诈中心特别发布暑期防骗指南,提醒市民提高警惕。
一、刷单返利都是诈骗 所谓“轻松赚钱”都是诱饵
资阳区刘女士在抖音点击广告购买小风扇后,因质量问题联系“客服”。对方诱导其扫描快递内二维码,下载名为“Duan”的刷单App。初期小额返利后,骗子以“操作失误需解冻”“补足信誉分”等为由,诱骗刘女士多次转账,最终被骗47万元。
赫山区黄先生被微信公众号“风口猎金手”诱导下载“企安信”“信趣聊”等聊天软件,后通过虚假“中银国际证券”App进行股票投资。骗子先制造盈利假象,待大额充值后立即卷款消失,黄先生共计被骗35万元。
“近期诈骗分子手段翻新,常以商品售后、投资理财等为幌子实施诈骗。”市反诈中心主任曹颖说,所有刷单返利都是诈骗,所谓“轻松赚钱”都是诱饵,勿扫描不明二维码,勿下载陌生App,投资理财请认准正规平台,勿轻信“高回报”承诺,一旦发现被骗,立即保存证据并拨打110报警。
二、警惕冒充“公检法”行骗 以“涉案调查”为由 要求转账汇款的一律是诈骗
汪女士接到自称“益阳市公安局”民警的电话,称其涉嫌一起全国重大诈骗案。诈骗分子层层设套,先后冒充上海警方、检察院工作人员,以“配合调查”为由,诱骗汪女士购买新手机、下载“闪话”App,并每日“报平安”。最终以“资金不安全”为由,骗取其44万元现金。所幸汪女士的弟弟及时发现并报警。
黄女士也接到类似诈骗电话。诈骗分子通过微信视频取得信任后,诱导其下载“闪话”App,并冒充“检察长”以“检查赃款”为由,分两次骗走黄女士48万元现金。直到向亲友借钱时被识破,才在民警劝阻下意识到被骗。
“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办案,更不会要求转账汇款。凡是以‘涉案’‘配合调查’等为由,要求下载App、进行资金操作的,都是诈骗。”曹颖说。
三、黑手伸向未成年人 加强孩子网络安全教育
暑期来临,学生使用手机频率增加,网络诈骗分子也将黑手伸向了未成年人。7月1日至7日,该市接到和学生被骗有关的警情高达11起。
小学生宋某在家使用母亲手机玩游戏时,被不法分子以“帮忙快手点赞”为由诱导下载远程控制软件。诈骗分子通过远程操控手机,将宋某母亲微信账户内的4万余元全部转走。待手机充电后,家长才发现资金被盗并报警。
小学生符某被冒充“蛋仔饭特稀”游戏主播的诈骗分子诱骗。对方以“拍摄游戏素材”为名,诱导符某下载腾讯会议App并进行屏幕共享,随后修改了其母亲微信、支付宝账户密码,并提现8000余元。所幸在进行人脸识别时被家长及时发现,但仍损失6057元。
暑假期间,学生接触网络时间增多,诈骗风险也随之上升。市反诈中心呼吁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保管好支付密码,避免类似案件再次发生。同时建议家长可在未成年人使用的手机上开启“青少年模式”,防范网络风险。
来源:益阳公安发布
编辑:岳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