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美丽乡村。(安化县委宣传部供图)
核心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2022年初,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杨浩东在安化调研时提出:“安化要坚持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打造样板示范区,确保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随后,省委宣传部牵头,省直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分别派出工作队进驻安化指导工作。安化县将“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纳入乡村振兴发展总体规划,启动“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强力推进以文培元、以文兴业、以文聚才、以文促建、以文强基五项重点工作。
三年即将过去,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安化实践”经历了哪些艰辛的探索?“安化答卷”交出了怎样的成绩?日前,益阳日报采访调研组深入安化实地采访,解析新时代安化推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伟 冷涛 甘果 陈徐文倩 谢辉 通讯员 李永红 邹夏迎 吴阳
行走山水间,仿佛画中游。
初冬时节,行走在安化,就如同走进了一幅水墨晕染的山水画卷:山峁沟壑间层林尽染,阳光透过大树倾泻而下,映照在一幅幅连环画式的墙绘上;淙淙流水之上的风雨廊桥,如同一块梅山文化的活化石,置身其中,让人不禁心生一股吊古寻幽的诗意情怀……
山水与文化恰似一枚硬币的两面,对于素有“梅山文化”发源地美誉的安化而言更是如此。在大力实施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进程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力”,正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安化乡村的面貌,丰盈着乡村内涵。源自山水、源于历史、出自乡土的文化因子,将安化的处处乡野浸润成人们眼中的“诗和远方”。
以文培元 文化的浸润和滋养让乡村有了持续发展的“根”和“魂”
从安化县城,经东梅公路,行过九转十八弯,记者驱车来到江南镇木溪口村。
村里不长的主干道两侧,一栋栋白墙青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外墙上绘制着鲜艳靓丽的墙体彩绘。“这些墙绘是湖南广播影视集团驻村工作队和安化梅山文化研究会联合帮我们打造的。”看到记者在墙绘前驻足,村党总支书记陶志阳主动介绍。他说:“‘开梅山’讲的是古时候梅山蛮地和平融入北宋版图的故事。把这一历史事件完整地以连环画形式绘制到墙上,目的就是让村民熟知梅山文化的深厚底蕴,永远守住自己文化的根脉!”“哥哥撑杆那么嗬嘿,运黑茶那么嗬嘿,早上起床那嘛嘻浬浬撒辣拉拉嘿,晚上回那么嗬嘿……”
不远处的麻溪边,一位老人坐在竹椅上,享受着冬日煦阳带来的温暖。他眼望着平缓流淌的麻溪水,一边用食指和中指在大腿上敲打节拍,一边轻声吟唱“簰古佬”山歌。“这歌好听呢!”记者上前和老人攀谈起来。“唱的是‘簰古佬’山歌嘞!”老人姓陶,今年82岁了,精神矍铄,十分健谈。
陶爹说,过去交通不便,村里簰帮昌盛。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麻溪水面全是从上游顺流而下的竹簰。那时他才20岁出头,是一名技术高超的簰古佬。上午送完茶叶,下午再从供销社运回生活物资,一周能赚15块钱。“哪家哪户有个簰古佬,生活一定差不了。”陶爹自豪地说,那时候簰古佬俏得很。但如果霸不得蛮、吃不得苦,那还是别入这个行当。
后来,随着交通不断改善,簰古佬这个行当渐渐消失。“还是村里文化振兴搞得好,一直在挖掘保护簰帮文化。”陶爹说。
木溪口村与水上茶马古道起点毛坪村相邻,一条麻溪穿村而过。茶马古道兴旺时期,木溪口村曾因簰帮文化盛行而声名远扬,有“水路运茶,香满江湖”的美誉。近年来,木溪口村以挖掘保护簰帮文化为文化振兴主题,借茶马古道景区提质升级为契机重启簰帮记忆,设置簰帮文化陈列展示馆、村史馆,讲述麻溪簰帮发展历史,提炼出“栉风沐雨 通达天下”的簰帮文化,在村内着力培育簰帮漂流产业,营建古道廊桥、簰帮码头等特色场景,大力推进簰帮文化与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梅山文化在乡村的一个重要载体。
东坪镇马渡村是“马渡调查”的发生地。1961年2月,党中央派遣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带队来到这里,走访群众,深入调查,不仅为中央制定正确的农村政策,带回去了一份客观、真实、有效的调查报告,更给马渡村留下了一段珍贵的红色记忆。
乘着文化振兴的东风,在湖南日报社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马渡村通过全面、系统梳理“马渡调查”红色历史脉络,多层面、深层次挖掘和丰富红色资源,以影像抢救性记录口述历史、撰写新闻报道等方式,带动游客了解红色历史,推动了红色旅游持续升温。
上午9时,忙完民宿的卫生后,村民黄元娣老人把黄精、山菇、红薯粉、花生、干辣椒皮、野生中草药等山货摆放在民宿的地坪售卖。“这些都是应季山货,自家也吃不完,让游客买回去尝尝。”曾为马渡调查组提供食宿的黄元娣说。
虽然年岁已高,但老人总是闲不住。不仅在民宿帮忙,还时不时充当起“马渡调查”的义务宣讲员,经常跟来马渡村的游客讲述自己当年为调查组服务的经历。“相比城里人,在收入上我们或许会有所不如。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一点也不输!”站在自家的民宿前,黄元娣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幸福感、获得感,这看似很虚的词语,在黄元娣老人的口中得到了具象化的体现,既道出了村民自信心和精气神的深刻改变,又与文化氛围在乡村的日益浓厚紧密相联。
淳厚质朴的文化根脉滋养涵育着梅山文化的生生不息、绵延发展,这是乡村文化振兴最深厚的土壤、最坚实的基础。安化实施文化振兴,讲究的是顺势而为,把蕴藏在乡村大地的文化资源挖掘出来,把根植在农民心中的文化自觉激发出来,乡村文化振兴就有了深厚的土壤,村民们进而得以在更富活力、更有生命力的文化传承发展中“有感”“有味”“有乐”“有得”。
以文兴业 共富的“大图景”和群众的“小确幸”紧紧相连相互交融
清晨的马路镇马路溪村,恬静安适,空气都是那样的甘甜清冽,溪边的草叶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山峦、茶园、屋舍如同被朝霞涂上一层淡淡的胭脂……“溶洞内游览线路长约两公里,包含神兵铺、昊天镜、九歌剧场、渡劫台以及万物精灵等5大场景。溶洞里有很多台阶,大家游览时一定要注意脚下,谨防踏空!”上午10时,山村的宁静被游客的欢声笑语打破。在景区导游的引领下,40多位来自长沙的游客走进马路溪村青云洞——云上九歌景区,在互动中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这个以屈原“九歌”IP为主题的仙侠国潮风格的沉浸式溶洞景区,用数字科技赋能历史文化的方式,结合青云洞独有的自然景观,打造电影级景区场景,让优秀传统文化从“可感知”到“被应用”成为现实。自开业以来,景区一直热度不减,持续成为益阳市游客最向往景区和销量最好景区。
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安化,一直在思考并实践,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推动文化产业资源要素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提现”,助推“文化软实力”的变现。
马路溪村就是众多的成功范例之一。在省文化和旅游厅驻马路溪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里引来湖南走星旅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9000余万元开发青云洞。根据马路溪村屈原屯兵传说,融合古老神话编写剧本,打造沉浸式国潮风景区,辐射带动周边民宿、古村落文旅项目发展。
传统村落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记录着一方山水的岁月与沧桑。马路溪村人文历史底蕴厚重,存有清末民初建造的传统民居50余栋,均为木结构双层小青瓦屋,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如何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守护一脉乡愁?村里通过多轮普查,全面摸清家底,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引入专业的团队,对现存村落中的古建筑分门别类开展集中修复保护。与此同时,坚持修旧如旧而不泥古,为古民居设计专属墙绘、特色围栏,让方言墙绘与木屋的年代感融为一体。
“资源好景点优,能引来游客,但要让游客真正停下来、走进村,就要靠魅力、练‘内功’!”省文化和旅游厅驻村工作队队长胡振国说,“在传承、开发和美化人居环境等方面不断做加法,以文化发掘美丽、魅力和生产力,才是以文兴业该有的样子。”
以文兴业是一个系统化工程,离不开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安化县在着力探索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四个清单”的建立。
具体而言,就是从村、乡镇和县级三个层面,分级摸排各种资源、各类人才情况,围绕文化振兴广泛收集困难问题,研究讨论发展措施,分别建立人、物、问题、项目“四个清单”,以“人的清单”和“物的清单”明确村里有什么,用“问题清单”找准村里发展缺什么,而“项目清单”规划村里发展该干什么。
“某种程度上,‘四个清单’更像一本‘工具书’。大到乡村规划及产业发展,小到村民就业与‘口袋’,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群众切身感受的‘小确幸’为着力点,破解乡村振兴中可能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这些都能在清单中找到解决方案。”湖南出版集团驻茶乡花海社区工作队队长胡茂永这样评价。
龙塘镇茶乡花海社区是一个融合型社区,集中安置了2000多名来自13个乡镇77个村的搬迁户,是全省第二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茶乡花海社区的组成有独特的历史因素,如何解决新老居民和谐生活及就业问题,是我们工作中的一大难点。经过不断探索与总结,确定‘以文兴业’的工作思路,促进乡村振兴。”社区党支部书记黄成旺说,“四个清单”在手,他们的思路更清晰,发展重点更突出,做到了有的放矢。
这几年来,社区依托茶乡花海生态文化体验园等文旅资源,发展旅游业及相关配套,吸引了锦驰体育、宏远鞋厂、木之琳家具厂等企业在茶乡花海社区安家。
企业入驻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如今,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真正实现了“人人有活干、天天有钱赚”的目标。社区居民王道财说:“我们4000多名居民汇聚于此,不仅摆脱了贫困,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踏上一条发家致富的发展之路。”
5年时间,茶乡花海社区先后荣获2021年度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省级充分就业社区等荣誉,成为“和美社区 美丽花海”的新农村建设典范和安化展示乡村振兴成果的窗口。
以文聚才 更多的人才从“走出大山”到“重返大山”“回馈大山”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灯光透过窗棂洒出束束柔波,空幽的乡村之夜,洋溢着满满的诗情画意。“你们看上去很惬意的事,在我的心里却是空落落的。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村里就剩下我们这些老年人喽……”在滔溪镇滔东社区夜访时,一位退休的乡村老教师的话让记者陷入了沉思。“是啊,现在集体想做些事,确实缺人手缺人才。”滔东社区的党支部书记王和良说,“现在农村多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农村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如果任由乡村人力资源单向流向城市,农村就会长期处于贫血、失血状态,乡村振兴就会打折扣!”
人才困局如何破解?安化的做法是:积极探索以文聚才,着力在乡村人才的引、培、育、留等方面做文章,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我老公是滔溪镇人,因为这里的营商环境好,所以我们就回来啦。”湖南伍公洞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夏立君是岳阳人,在外创业多年后最终选择回老公家乡创业。2020年5月正式投产以来,公司已开发出“百花寨春芽”品牌等系列产品。“目前公司已为当地村民提供了4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创收近30万元。”夏立君告诉记者,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公司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除了她自身勤恳拼搏外,还要归功于社区办的“农民夜校”。“社区的发展,表面上是缺‘财’,根本上是缺‘才’!”王和良说,“乡村要振兴,就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没有怎么办呢?我们就自己培养!”
通过社区党支部的商议,滔东社区创办了自己的“农民夜校”,将办学场地设在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从县里邀请老师过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夜校按需“点餐”,针对性授课,群众自定学习需求清单,缺什么,就补什么。
李文兵是滔东“农民夜校”的优秀毕业生。经过在夜校的系统学习,李文兵筹资开了一个养鸡场,目前拥有10000多羽蛋鸡,日产鸡蛋6000多枚。如今,李文兵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和养鸡能手。“为了生活,我15岁就走出大山,到深圳打工。在乡亲的感召下,我又重返大山。”现年39岁的湖南飞川箱包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海辉,2022年在平口镇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的召唤下,回乡创业,目前已拥有两家中型箱包厂和多家建材家居超市,解决当地就业近400人。“可贵的是,人才服务站不是把我招引回来就完事了,而是真情服务真正做到了精准贴身。”说起镇人才服务站,夏海辉赞不绝口。
夏海辉告诉记者,公司落地前期,在选址和招工方面麻纱不少。人才服务站跟进贴身服务,通过镇里的“四个清单”,掌握了当地闲置厂房资源,提供多套方案供他选择并协助企业完成厂房租赁、装修等工作。
厂房有了,招工问题又成了头等大事。人才服务站又特事特办,专门为企业举办了一场招聘会,积极为企业招揽人才。
千泉汇聚,大河滔滔。如今,安化全县像平口镇这样的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就有24个。人才服务站通过建立人才信息台账,摸清在外人才,算清本土人才,探索编织人才服务网络,促进全县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如今,各人才服务站结合文化振兴“人的清单”,摸排出涵盖多领域乡村振兴人才6800余名,其中体育文化名人、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等杰出人士1200名,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
为保障乡村振兴的人才供给,安化健全了县、乡镇、村三级联动机制,由乡镇、村“点单”,县“接单”,实现基层一线与专家人士双向选择,形成按需“引”、按需“选”、按需“派”的人才流动机制,做到了相关项目与对应人才无缝对接的良性互动,让农村基层群众享受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红利。
与此同时,安化还积极开展了农民职业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5333人次,推荐就业3896人,培养电商人员11000名,近1000人已成为专业的线上销售人才。今年以来,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近5.5亿元,为乡村经济数字化转型和拓宽农产品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能。
以文促建 文化的“精神生产力”正润物无声地丰盈着乡村的内涵
从安化县城出发,沿马安高速至龙塘东收费站驶出,记者来到了清末书法家、“字圣”黄自元的故里——沙田溪村。
“这是黄自元书法艺术陈列馆,也是我们村集教育、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迎上来的村党支部书记黄勇华介绍,沙田溪虽然是“字圣”故里,但以前村里会书法的村民并不多。
省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进驻后,以弘扬黄自元书法文化为抓手,建书法研究中心、创作采风基地,打造黄自元书法艺术陈列馆,邀请县书法家协会专家来村讲课辅导,村里老人、小孩学习书法的兴趣空前高涨。现在沙田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黄自元书法村”。
两年前的沙田溪村,村民文化生活单调,村级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结合沙田溪村的实际情况,驻村工作队优化资源配置,挖掘乡土文化,不仅完善了村里的文化基础设施,更激活了村民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
举一贤而众人思齐。如今,老人将村史小故事汇集成册,化身文化讲解员;孩子学起了悬腕书写,传承“字圣”笔墨;村民将黄自元的生平绘在墙上,将其治家格言整理成村规民约,自信自豪地向来往的游人推介;推出了一首村歌、一部村志、一批楹联字画、一套民俗名人故事,通过网络让沙田溪村的文化故事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按照村规,你们这次结婚宴请,只能在屋前设置两个拱门、6个气球,不能燃放烟花鞭炮,收受邻居礼金不得超过100元。”在一户农家的禾堂前,记者碰到正在跟村民宣讲村规民约的黄文峰。
黄文峰是沙田溪村红白理事会的会长,每当村上有婚丧嫁娶之事,他都会提前几天上门去提醒告知。“规矩形成了,村民大多都会自觉遵守,很少有扯麻纱的。”黄文峰说。
村民黄朝华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酒席好像“吃不完”,而且大家还互相攀比,比谁的礼金收得多,比谁的排场大。现在沙田溪村汇编印制了《沙田溪村新时代乡风文明宣传手册》,每家每户发一本,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委员会,规范红白喜事办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少了攀比之风,邻里间更和谐更文明,大家的心更贴近了。
为补齐村民文化活动场地和设施短板,提升村庄文化承载能力,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沙田溪村一方面建起了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休闲广场,在村民集聚点新建3个微广场,修建3座文化廊桥,新增公共文化场所3000余平方米。另一方面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硬化美化部分通组通户道路,修建产业林道步道,开展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推动“美丽乡村”“美丽屋场”示范区建设,村居环境不断改善。
“现在村上有了活动场所,运动也多了,感觉越活越年轻。”每当晨曦微露或华灯初上,沙田溪村的文化广场上和美丽屋场地坪前,都会准时响起悠扬的音乐,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跳广场舞、做健身操、打柔力球……
文明虽看不见,却是一个乡村的财富和底色;乡风虽摸不着,却能让人心齐干劲足。一个个看似细小却具体的抓手,解决的是农民群众的“心头愁”。
在以文促建上,柘溪镇大溶溪社区采用的是另一种解题方式。他们立足于“先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再谈文旅融合”的思路。从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到改造饮用水源净化设施,从建设社区文化广场到美化人居环境……硬件的不断完善让社区有了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
“基本盘稳住后,要想让村庄真正振兴,必须让文化繁荣起来。”社区党支部书记谌晚菊说,大溶溪是个典型的移民社区,“移民文化”是当地人的根。
从2022年4月,社区筹备建设展示库区移民文化的展览馆,广泛搜集了修建水电站、库区建设的感人事迹,以及库区移民生产生活各类物件、照片及各种资料,客观真实地还原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2023年9月,柘溪库区移民文化展示馆建成并对外开放,截至目前,入馆游客上万人次。
“我是嫁到社区来的,但我的丈夫是一名‘移民二代’,对他们来说,移民文化既是历史的印记,也是精神的延续。”正如谌晚菊所说,展示馆内陈列的照片与老物件就是那段岁月最好的证明。
大溶溪溪水清澈见底,植被郁郁葱葱,国内罕见的金镶碧玉竹奇迹般地在这里集中连片,独特的峡谷景观如诗如画,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在市委宣传部工作队的推动下,社区启动了大溶溪溯溪游项目,成为市、县各部门单位开展基层党建和工会活动的好去处。2023年,居民林吉宏借助溯溪游开游的东风,开设了吉星农家乐。国庆假期,农家乐最多一天接待16桌客人,共增收近4万元。如今,白鹤谷溯溪游暑期日均游客超过500人次,大溶溪社区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游客向往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以文强基 解锁基层治理“幸福密码” 村民荣誉感满意度“原地升级”
站在一个造型独特的竹质门楼下远眺,一排红色标语格外醒目——“美丽肖家靠大家 乡里不比城里差”。
小淹镇肖家村的村道两旁,每家每户门前整齐地晒着农产品,有绑成小把的粉丝、门板大小的红薯片……“村民都特别勤快,现在是农闲季,可他们还是一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村党总支书记肖满意跟记者说话时的口气,透着满满的自豪感。她说,“勤俭持家”是肖氏家训和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村民已经将其融入血脉,化作日常。
肖家村姓肖的人口占了全村总人口的80%。他们把“立身行事,五爱为本,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肖氏家训精神传承凝聚的力量转化为内生动力,以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振兴,通过“打造微景观、建设微菜园、提质微广场、筑建微阵地、讲好微故事”推进美丽屋场建设,按照“突出自主、强调自议、鼓励自筹、发动自建、建后自管”的方式推动群众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管的良好创建环境。“传承而不一味地守旧。我们结合时代特点,制定了新时代家规家训,并与歌唱、快板相结合,深受游客喜爱,已成为肖家村的文化名片。”肖满意说,传统的肖氏家训与富有时代特色的村规民约相结合,以“一个展示馆、一面文化墙、一条展示带”为载体,促进村民对乡土文化认同,激发和调动村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构建起一套富有肖家村特色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勺子难免碰锅沿。”邻里之间有点小摩擦,在所难免。怎么化解这些矛盾?让大家来评评理,有事就到“议事亭”去说叨说叨,村干部或村里的长辈,掏心掏肺帮着调解、化解。
在冷市镇大苍村,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是大家商量着来办。邻里纠纷、发展事项、宅基地有偿退出这样的事,都在“议事亭”里商议。
现如今,大苍村整合农户闲置房屋、活动广场建起了3个“议事亭”。
“我们的目标是让矛盾不出村。”在大苍村,村党总支书记刘品一给记者介绍了他们以文养德、以评立德、以智促德的做法。
介绍中,记者发现,对过往取得的成就刘品一总是轻描淡写。但一项坚持了6年的制度却被他反复提及,那就是村民道德档案。他得意地告诉记者,这是一个涵养乡风的务实举措。
“以前要求村民义务出工、做好人好事,要靠我们村干部去打招呼,村民大都缺乏主动性。”刘品一回忆,当时有个村民找到他,跟他说心里话,“你当村支书,我做了好事你记得。你不当了,我以前做的事谁还晓得,那些好事不白做了?”
刘品一想,村民所讲是话糙理不糙。于是,村两委决定,结合党员积分管理制度和村规民约,创建村民道德档案。
全村436户一户一档,详细记录每一户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基本情况、村民所做的好人好事、为村里所做作大小贡献以及存在的矛盾纠纷等。实行一月一登记、一季度一公示、一年一评比,评比出模范党员、优秀村民、五星农户等,激发群众奋勇争先的荣誉感。
大苍村的村民道德档案每户有100分基础分,做一件好事加3分,为村里捐款加5至8分,见义勇为加8分。对违反村规民约及违法违规等行为,给予扣分。有不良记录的,做3至5件好事可消除……
道德档案先由村民推选的道德信息员不定期采集登记信息,村里道德档案评委会每季度进行一次民主评议。
道德档案记录内容还与村级福利、推荐就业等挂钩,排名高的在推荐子女就业、当兵入伍等事项中优先考虑,尤其在惠民政策落实方面,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积分靠前的农户。
小美汇聚,大爱方生。奖罚分明的积分机制,激励、督促村民形成良好的家风和乡风。2023年,大苍村又紧跟“数字化”步伐,为全村436户制定专属二维码,所有人员积分信息一“码”呈现。这个二维码不仅可以看到村民们参与村集体治理工作的记录,也可以看到村民们向村干部提出的建议和诉求……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绘就乡村文化建设美好蓝图,正在安化大地形成生动实践,凝聚起乡村全面振兴的不竭动力和持久活力。
记者手记
乡村要振兴,文化须先行。按照省委部署,2022年,安化启动实施“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此次记者赴安化采访,就深切感受到了文化振兴给安化乡村带来的蓬勃生机。
文化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安化在实施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如何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努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以文化赋能的方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其经验可供复制。
记者认为,文化的繁盛是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精神的丰盈是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大底气。乡村文化振兴,繁荣的是文化,振兴的是乡风,服务的是村民。
通过乡村文化振兴,赋予乡村生活以价值感、幸福感和快乐感,才能激发起人们对家乡的眷念,并为乡村振兴不懈奋斗、快乐奉献。如今,我们看到,在安化大地,乡村文化的力量迸涌而出、澎湃向前,塑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文化已然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品牌、新动能、新引力。
来源:益阳日报
编辑:岳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