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民路”,串起了许多国人的共同记忆和家国情深。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岁月当口,红网用镜头翻阅湖南14市州的人民路,推出专题影像深度报道《人民路上原住民》,讲述人民路上“小家”“小我”故事,折射共和国“发展为人民”的大情怀、大时代。
【地理档案】长沙市人民路,全线长约24.8千米,西起湘江路,东至机场大道,是全国最长的人民路。五一商圈、芙蓉CBD、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隆平高科、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沿线穿过,也是连接长沙主城区、空港片区及黄花机场的重要通道。从原本的1.5公里,到如今的“全国最长”,人民路的东西延伸见证了时代变迁和长沙城市的发展。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诗颖 张必闻 秦楼 长沙报道
长沙市人民路259号,湖南省湘剧院。
这是78岁的湘剧表演艺术家唐伯华工作、生活的地方。
1946年,唐伯华出生于一个湘剧世家,母亲是青衣,父亲负责戏曲舞美。耳濡目染之下,唐伯华对湘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1岁时,他进入湖南省艺术学校湘剧科,工丑行,后调入湖南省湘剧团(即如今的湖南省湘剧院),从此长袖一舞,眼眸流转间,便是一辈子的时光。
人民路很长,长到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唐伯华都没能看清它完整的样子。在他的记忆中,长沙一直在变,人民路一直在变,湘剧也一直在变。城市、道路、艺术,都在适应着时代的要求,努力地寻找出口。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长沙城,正式宣告湖南和平解放。
如今的人民西路旁,白果园巷内的程潜公馆,成为了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记录着那段往事。
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洞庭湘剧团(湖南省湘剧院前身)成立,湘剧和长沙城一起迎来了新生。
湖南省湘剧院的前身,是20世纪40年代田汉亲自命名的“中兴湘剧团”,以演爱国戏著称。于是,湘剧院留下了一个独特的思想传统:“为国家、为人民演戏”。读懂湘剧,就读懂了湖南人的气质。
和中国大多数戏曲一样,湘剧也分为生、旦、净、丑四行,“丑行”不仅仅在台上活泼风趣、诙谐搞笑,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演出人性百态。
作为丑角演员,角色特性已经融入了唐伯华的生活,开心时仰头大笑,思考时侧头皱眉,脸上表情丰富,手上“小动作”不断,整个人生动而又风趣。
对于湘剧,唐伯华说自己是有天赋的。在学校时,他是第一批学成上台的小演员,只是他还没来得及大展拳脚,上世纪6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城市中大多数年轻人的选择。
1969年,唐伯华被下放到通道县,7个月后,落实政策进入到湖南省湘剧院。在那个年代,“样板戏”开始流行,《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成为主流作品,“我们要先去北京学这些戏,再移植到湘剧中来。”
在唐伯华的记忆中,最初的人民路,是一条不到2公里的马路,但随着长沙城区的扩建,人民路不断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传统戏恢复,戏曲舞台千姿百态,湘剧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在电视、电脑尚未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候,戏剧成为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
“当时湘剧火爆到什么程度呢?每人限量购买2张,在宁乡等地演出时,甚至要凭户口本。”唐伯华回忆说,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下,依然一票难求。“在湖南大剧院、红色剧院、湘江剧场和东风剧院的演出,一部戏能演一个月。”
最忙的时候,仅仅一部以他为主角的《七品芝麻官》,唐伯华就连演了300多场。
站上舞台,面对观众,是唐伯华最熟悉的事情。即使如今腿脚不太利索了,他也仍然愿意向我们展示一小段基本功,在一声声唱段中,他仿佛回到了属于他的那个璀璨年代。
坡子街的湘江剧院,就是唐伯华最常演出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人民路到湘江路段还未打通,他们只能坐着单位的大巴车,从五一路绕行到剧院。
那个年代,湘剧院附近最有名的两个建筑,一个是窑岭百货,一个就是距离人民路不远的湖南图书馆。“每到演出的那天,大巴车上除了演员,还有家属们来蹭车,他们趁这个机会‘进城’,去五一广场买东西。”在唐伯华的记忆中,人民路向东走100米,就是农田和菜地,再往东,就“出城”了。
唐伯华不记得人民路是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但他记得,那时他们下乡表演,常常一去就是半个多月甚至一个月,再回来时,这条路就又长了一些。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加上《中英联合声明》签订,香港进入了即将回归祖国的过渡期。于是,从1986年起,香港联艺机构每年都会举办中国地方戏曲展,邀请内地不同剧种的著名戏曲艺术团体到香港演出。
也就是这一年,湖南湘剧院应邀赴香港参加首届中国地方戏曲展,所演出的《拜月记》《生死牌》受到香港各界人士的好评。
唐伯华还记得,从长沙到香港,一路波折。“要先从长沙坐一晚上的火车到深圳,再从深圳乘坐城际列车到香港,将近20个小时。”
在香港,唐伯华给家里买了第一台进口冰箱,一直用到现在。
如果说民国记忆中,少不了大上海的歌舞升平。那么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绕不开的则有长沙的歌舞厅。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长沙人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文化娱乐活动得到普及,长沙的歌厅、舞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最多的时候,长沙多达150多家歌舞厅,成为了中国歌厅文化的起源地。
每当夜色升起,歌厅、舞厅里人头攒动,成为当时年轻人们的最爱,无论白天多么郁闷木讷,到了歌厅,就只剩下笑了。歌厅成了长沙这个城市的一个世俗符号。
以至于人们形成了一种共识:没去过长沙的歌厅,等于没到过长沙!
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湘剧等地方戏曲的逐渐没落。
“一开始,看戏的长沙人少了,我们就去周边城市演出,后来周边城市也没人看了,我们又去下面的乡镇。”唐伯华回忆,再后来,似乎大家都不爱看戏了,当娱乐生活丰富起来,戏曲就不再是市民的第一选择,那时候的状态是“不演不亏,越演越亏。”
为了维持生计,唐伯华和其他演员们开始进入长沙各大歌厅“走穴”。
为了去歌厅“兼职”,唐伯华咬牙买了一辆二手凤凰牌单车,40多块钱,是他近一个月的工资。
“一般是下班之后,我就骑着单车从湘剧院出发,最常去的是蝴蝶大厦里的航空歌厅。”蝴蝶大厦,是当时长沙第一高楼,一栋21层的商业大楼,唐伯华还记得,大家第一次看到这么高的建筑,很多人还专程跑过去“打卡”。
在歌厅“走穴”的工资很高,一个人一场能有50块,“一晚的工资比我们一个月的还高。”唐伯华说,一个月如果能跑3场,就算是“高收入”了。
白天排练,晚上“走穴”的日子,唐伯华过了将近10年。
即使在没有演出的日子,湘剧团的演员们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技艺上不断精进,剧本选择上也更符合时代的审美。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湖南湘剧院推出湘剧高腔《马陵道》,充分发挥湘剧表演技巧,又用新的视角解读历史事件和人物。
当了一辈子“丑角”的唐伯华,在《马陵道》中将丑行和生行进行融合,演绎了一个不同以往大家认知中的孙膑。2000年,《马陵道》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大奖,唐伯华则获中国第八届文华表演奖。
湘剧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湖南湘剧院也发生了改变。
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叩响了社会转型的大门,第一个要突破的短板,就是社区治理。
2016年,长沙社区全面提质提档行动正式启动,湖南湘剧院所在的朝阳街道人民新村社区,也迎来了升级改造,不仅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问题被解决,社区内还打造了一片具有湖湘特色的戏剧文化街。
如今,这条小街成了唐伯华和朋友们最爱去的地方。
上世纪90年代,临空经济发展初现端倪。2010年后,临空经济区开始“遍地开花”。作为中部省份城市,长沙抢抓机遇,2013年年底,人民路一路向东通向黄花机场,开启了长沙临空经济的新时代。
从这里出发,在这里归来,人民路的最东端,成为长沙人走向世界的第一站。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此后,沉寂已久的湘剧,开始“复兴”。
2017年,唐伯华与其他演员一道,受邀前往法国巴黎,参加在巴黎城堡歌剧院举行的《中国巴黎戏剧之夜》,他演绎的湘剧折子戏《秋江》,成为了湘剧走上国际舞台的首秀。
进入新世纪,长沙人的休闲生活与城市建设开始相伴发展。
2002年,黄兴路步行街建成,湘江路旁高楼大厦平地而起,美食、休闲、文化在这里聚集。一年后,人民路拆除了织机街等长沙老街,向西延伸至湘江边,成为了纵贯长沙东西向的一条交通主干道。
如今,已经退休的唐伯华依然每天去湖南湘剧院“上班”,教学成为了他的主要工作之一。他每天思考湘剧如何探索更符合时代的作品。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全面部署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湖南成为了最早在全国实施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省份。
同年,一部新式湘剧《月亮粑粑》横空出世,根据真实人物原型创作,讲述了女教师秦雅云在一个贫困小山村30年坚守与奉献的动人故事,切中时代命脉。
以前在湘江剧院表演前,唐伯华最爱做的,就是去湘江边走走,如今重走这段路,他感受到的却是陌生,“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的他很少再来五一商圈了,每天早上,他会搭一趟公交车,去天心阁走走。前几日,第三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在天心阁广场开幕,但唐伯华没去,“我要是年轻几岁,也去凑个热闹,长沙人就爱热闹。”
今年8月,唐伯华以前常表演的湘江剧院,推出了沉浸式新中式湘剧《聂小倩》,将湘剧的高腔、弹腔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剧中人物有了现代社会的个性元素,再通过目前最流行的互动式演出形式,成为游客们来长沙不可错过的“打卡”项目之一。
对于湘剧的这次新尝试,唐伯华觉得有趣,但又有些不适应,“但勇于尝试,总归是好的。”
2017年,长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媒体艺术之都”称号,这座城市也越来越有它独特的文艺与休闲范儿。
如今的长沙市人民路,向东,是长沙城市建设的缩影和未来方向;向西,是老城区的“腔调”,是长沙的文化底蕴。穿过这条路,就像是穿过长沙75年的风雨历程,如此有趣、有味,有灵气、有底蕴的独特定位,让长沙这座城市鲜活而生动。
长沙跑得很快,睁眼就是变化。
蝴蝶大厦成为了历史,如今的长沙第一高楼,是刷新星城高度的长沙国际金融中心(IFS)。
唐伯华以前爱吃的“肆姐面馆”已经成了新网红,而他最近才知道这个消息,语气中多了些笑意,“这么多人去吃啊,那不错,不错。”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中非经贸博览会、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岳麓峰会、岳麓书会等名词如雪片飞来,让人目不暇接。
唐伯华并没有被这些变化所打扰,他说,“我还是喜欢在湘剧院里待着。”
面对这座网红城市带来的新鲜感,他说,“年轻人喜欢新鲜,但有人愿意守着传统,长沙是深厚的,也是包容的,在这里怎么活都是对的。”
出品人:贺永祥
总策划:肖世锋
执行策划:周逸峰 杨抒怀 秦楼 周世琦 郑江晖
设计:谭文平
素材支持:蒋雨岑
外联:吴思静
鸣谢:湖南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
来源:红网
作者:王诗颖 张必闻 秦楼 蒋雨岑
编辑:郑江晖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646843/63/14319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