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籍里面挖“爆款”,我是酿醋“研究员”|村里的新七十二行⑧

编者按:十八般“武艺”,七十二行农事。欲知山乡新巨变,且看益阳新农人。今起,红网时刻记者带您走遍益阳,探访村里的“新七十二行”——

熊万峰正在搅拌米醋。

红网时刻 见习记者 曲澜 赵佳妮 记者 田伶 通讯员 周欣婷 益阳报道

一点点把“儿时的味道”变成非遗是什么样的体验?

“这就是我的米醋生产基地哩!”走进米醋传承人熊万峰的生产坊,一股酸酸甜甜的米醋香味迎面飘来,顿时令人唇齿生津。

在湖南益阳桃江县武潭镇,以罗家坪瞿峰山为中心方圆三十公里,至今还流传着一个传承了千年的习俗:每到清明,取“清明之水”酿制手工米醋。

而这遵照时令酿出来的醋,是2017年入选第六批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瞿峰米醋,可以喝的米醋。

2017年的时令样本。

这一口米醋,对从小生活在武潭镇的熊万峰来说,是难忘的儿时味道,“80年代哪里有什么饮料,我们农村的家里连啤酒都没有,夏日消暑全是喝米醋,那时候喝上一口米醋要高兴好久。”

对年少的熊万峰而言,酿米醋、存米醋、喝米醋就是一种生活习惯。当时的他并没有意识到家乡的米醋有什么不同。直到熊万峰日渐长大,他才发现别处并没有醋喝。

更让他意外的是,他将瞿峰米醋作为特产介绍给朋友们,大家都很喜欢。教武术的盛教练说这款米醋是擦拭伤口的“宝藏”,广东来的客人说想把这样独特的味道带回去,远在他乡漂泊的桃江游子更希望到哪里都能喝到家乡的米醋。

2012年,作为米醋的“忠实粉丝”,熊万峰动了心思,他要好好研究一下,家乡的米醋有什么不一样,是否能传承下去。

从前只是看村里家里的老人做醋,熊万峰知道米醋的制作步骤是遵照时节时令进行,“清明泡米,七日后入蒲包,二七后解下,四月初八入坛,六月初六榨酸醋入坛密封,七月初七开坛……”,却并不知道其中原理。

问遍了身边的老人,熊万峰发现想要做好米醋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儿,虽然做醋是瞿峰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但瞿峰米醋作为独一无二按照酿造,依靠天然发酵的醋,在当地皆是老一辈边做边教,口口相传。到现在,不仅没有明确的步骤,而且做醋的年轻人也逐渐变少。

瞿峰米醋历史悠久,可查的制法最早到了唐代。为了找到制作米醋传承米醋的方法,熊万峰开始在古籍中寻找他的身影。

米醋正在发酵中。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清中期农事百科书《调鼎记》中找到记载,“佛醋,清明,糙籼一斗,水浸七日,加柳枝头七个,浸第八日,将米捞起装蒲包内(衬荷叶数片),悬风前人来人往之处,二七后解下,晒至四月初八日入坛。米一斗,用水三斗,再加耗水。……”

有了古籍里寻来的“秘方”,再加上村里经验丰富的老人做指导,熊万峰做出的米醋渐渐有了样子,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前期生产出的米醋品质并不稳定。

为了酿造口感,口味更好的米醋,熊万峰在瞿峰山脚下修缮了一些古老木质房间和酿制器具,建起了“米醋研习所”开始逐个步骤尝试,大到用什么品种的米酿醋,小到究竟为什么要用柳树枝搅拌,用其他的树枝行不行,渐渐制定了统一的酿制技法和配比,提高了瞿峰米醋的质量技术标准,还给米醋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时令醋”。

就这样熊万峰在酿造米醋的路上走了一年又一年,而他改良过的“时令醋”也成功成为了“爆款”。他通过传统工艺和现代化工艺结合,加强米醋后期的过滤消毒、灌装,推出了免费的试饮小瓶投放在周边景区,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有些产品甚至被人带到台湾、印尼,尝试过的人都赞不绝口。

熊万峰正在向记者讲解之前年份的时令醋。

酿醋场楼上的架子上,不同年份不同包装的“时令醋”琳琅满目,将不同版本的米醋留作保存对熊万峰而言是一种浪漫,“看架子就能回忆起我做米醋的这一路,这本地的传统制作工艺如不及时抢救,有自然消亡的可能。所以这些年来,我立志要把传承的事情做好。”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曲澜 佳妮 田伶 周欣婷

编辑:赵佳妮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646743/59/13057010.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益阳高新
  • 益阳市场监管
  • 要闻
  • 益阳新闻
  • 红直播
  • 市直
  • 园区
  • 新闻H5
  • 视听
  • 公示公告
  • 专题
  • 图片
  • 益阳教育
  • 医卫
  • 重要新闻
  • 益阳综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益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