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聚焦丨建好洞庭粮仓 端稳中国饭碗——洞庭粮仓的提出及其意义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问题,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他提醒我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他还强调:“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我党治国理政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洞庭粮仓,是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依托,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区域,以绿色化、集约化、科技化、优质化、品牌化为引领,打造国家级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一江一湖四水”粮仓,保障“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洞庭粮仓的提出

2014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规划范围包括湖南省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省荆州市共33个县(区、市),规划面积6.05万平方公里。规划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基地”,强调“立足湖区农业资源优势,巩固提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实现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生产,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明确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发展战略。建设洞庭粮仓,既是强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定位的根本要求,也是充分发挥洞庭湖区生态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

第一,自然气候条件最优。洞庭湖属于地质运动构造湖,东、南、西三面高山耸立,依次为山地、丘陵、岗地向中间凹陷递降,北部冲积平原直抵长江。生态环境由空气、水、岩石和土壤构成大气圈、水圈、岩土圈,在这三圈的交汇处是生物生存的生物圈。这四圈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人类(生物)得以生存和发展。这种独特的生态环境,成为了世代湖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场所,索取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也为发展生态经济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洞庭湖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地处北纬27°39′~29°51′至东经111°19′~113°34′之间,年均气温16.1~16.9℃,日照1348~1772小时,无霜期263~276天,降雨量1230~1700毫米。沃野千里的洞庭湖平原,其光、温、水、土资源等指标与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杭嘉湖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等五个地区相比,总体排序为最优。境内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土地肥沃,水利灌溉方便,特别适宜于水稻等感温性、感光性、基本营养生长性农作物的生长。

第二,稻作文明底蕴最深。洞庭湖区是中国最早的稻作农业发祥地。考古发现,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文化遗址上发现了炭化稻谷的遗址,经碳十四检测,这些稻谷遗存距今9000~8000年以前,比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还要早1000~2000年。1993年,在彭头山遗址不远的城头山古城墙遗址下,又发现一处距今大约7000年,内涵极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稻作文化遗存。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古城墙时,发现城墙的外坡下叠压着早于城墙建筑时代约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巨大濠沟。在濠沟的淤泥中出土了稻谷、大米、豆类、蔬菜、莲荷等的籽实数十种,以及距今约6500年的水稻田,这是世界上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历史最为悠久的古稻田实体。在古稻田中,发现包含有大量的稻谷和水稻植株的硅子体,以及水沟、水塘、圩埂与配套的原始水利设施。以上表明,早在8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洞庭湖这片沃土上开始有固定聚落的农业定居生活,创建了以稻作农业为主体的人类早期文明。洞庭湖区的稻作农业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历经了“夏、商、周代→秦汉时代→三国、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明朝→清朝→民国→新中国→新时代”八千年生生不息的传承和演进,使其成为湖区人民的生存之本与发展之基,使水稻生产基地成为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第三,水稻种植贡献度高。2021年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常住人口2018万人、仅占全国人口总数141260万人的1.4%,耕地面积2689.9万亩、只占全国耕地面积191792.8万亩的1.4%。但是,2021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水田面积达2197.2万亩、占全国水田面积47088万亩的4.7%,稻谷种植面积3273.4万亩、占全国稻谷种值面积44880万亩的7.3%,稻谷产量1408万吨、占全国稻谷产量21284万吨的6.6%,为全国人均提供稻谷10公斤,可见水稻种植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以来,先后有岳阳县、湘阴县、华容县、汩罗市、汉寿县、鼎城区、临澧县、桃源县、赫山区、资阳区、大通湖农场、沅江市、南县、望城区、监利市、公安县、洪湖市、松滋市等18个县(区、市)曾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占洞庭湖区33个县(区、市)的54.5%。洞庭湖区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水稻生产区,“洞庭熟、天下足”正在取代“湖广熟、天下足”。水稻种植业不仅是洞庭湖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且是“农头工尾”“粮头食尾”产业体系中的核心产业。

第四,洞庭稻米品质最佳。洞庭湖区温和的气候、充分的日照、肥沃的稻田、充沛的水源、优美的生态,以及精耕细作技术传承、现代种植技术推广和世界一流水稻科研团队的种业创新,使洞庭稻米成为粮食中的上品,其蛋白质含量高达8%,米质鲜香,口感好。稻花飘香八千年的底蕴,催生了声名远播的洞庭稻米品牌:“华容稻”“城头山大米”“常德香米”“赫山兰溪大米”“南县稻虾米”“沅江大米”“大通湖大米”“乌山贡米”“洪湖再生稻米”“监利大米”等10个稻米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桃江竹泉米”“桃花江竹泉米”“美人窝竹泉米”“竹泉米”等28个稻米产品获商标注册;“今知香”“绿态健”等稻米产品,获评湖南省著名商标和湖南省名牌产品;南县稻虾米“金之香”获2019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特等金奖。洞庭稻米以其优良品质赢得市场,飘香世界。

二、洞庭粮仓的意义

建设洞庭粮仓,统筹湖区水稻产业发展,既是新时代赋予洞庭湖区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实现区域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巩固湖区粮食主产区地位、推动稻米产业迈向高端化、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2014年12月3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1年3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将粮食安全列入国家安全战略,并且作出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2022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国家水稻主产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务必做到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底线思维,树立系统观念,着力打造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举全域之力共建天下洞庭粮仓,切实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以国内粮食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国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巩固湖区粮食主产区地位。2014年4月,国务院批复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了“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基地”的战略定位,旨在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不断巩固提升湖区粮食主产区地位,这是担当“国之大者”责任、尊重区域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战略选择。建设洞庭粮仓,统筹“四市一区”水稻产业发展规划,整合“一县一特”和“一地一策”发展战略,消除区域分割、各自为政的行政壁垒,改变弱、小、散的“碎片化”水稻生产经营模式,走合作化、集体化的协同发展之路,形成“百里稻田成片、千里稻花飘香”的规模化生产大格局,以巩固和提升湖区粮食主产区地位,为全面提升水稻品质、构建“农头工尾”“粮头食尾”产业体系、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奠定基础。

第三,推动稻米产业迈向高端化。洞庭湖区弱、小、散的“碎片化”水稻生产经营模式,由于投入有限、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困难等因素的影响,稻米产业长期以来大而不强,难以走出低端化的困境。稻米产业低端化,已经成为制约洞庭湖区生态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建设洞庭粮仓,可以充分发挥政府规划设计、资源整合与政策引导功能,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引进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构建以大型农业企业为龙头、农村生产合作社与种粮大户为骨干、家庭农场为依托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新格局,开展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生产,实现资金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组织链的深度融合,切实提高稻米产品品质、科技含量、品牌价值和产业规模效益,稳步推动稻米产业迈向高端化,逐渐解决“谷贱伤农”“种田亏本”问题。

第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稻米产业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化肥、农药、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而稻谷价格上涨幅度较小的情况下,以一家一户为主的“碎片化”、低端化生产经营模式仅能解决吃饭问题,不能获得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效益,更难分享流通和精深加工溢出的利益,这是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建设洞庭粮仓,引领广大农民走合作化、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之路,延长“农头工尾”“粮头食尾”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水稻生产者获得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带来的利益,同时分享流通、精深加工与产业融合溢出利益。通过构建良性循环的利益生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稻米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重大国家战略,切实扛牢粮食主产区政治责任,着力建好天下洞庭粮仓,形成“北有北大仓、南有洞庭粮仓”的水稻生产格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洞庭湖人民的力量。

作者:谢梅成 罗放华 周志宏(第一作者系益阳市政协副主席)

来源:红网

作者: 谢梅成 罗放华 周志宏

编辑:曾子妍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2022/08/11/1171150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益阳高新
  • 益阳市场监管
  • 要闻
  • 益阳新闻
  • 红直播
  • 市直
  • 园区
  • 新闻H5
  • 视听
  • 公示公告
  • 专题
  • 图片
  • 益阳教育
  • 医卫
  • 重要新闻
  • 益阳综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益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