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田间的“白色”垃圾。
清理村组公路的“白色”垃圾。
红网时刻 通讯员 刘鋆婧 袁凡 益阳报道
“最近公路上、田地里真干净,看着心里舒畅多啦!”南县麻河口镇高家洲村李嗲指着干净整洁的村组公路乐呵呵地说道。
为更好地庆祝党的101周年,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从6月28日起,麻河口镇处处党旗飘扬,一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行动全面拉开。镇机关干部、各村(社区)“两委”干部、环卫保洁队、党员群众等共1000余人共同参与,全面打响农业“治垃圾”攻坚战,以“红色力量”治理“白色污染”助推“绿色乡村”,有力促进乡村振兴建设。
凝聚“红色”力量 奏响宣传强音
“以前没有环保意识,这地里面废旧地膜、塑料到处都是,既污染了环境,还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产。”谈到白色垃圾治理问题,蔡家铺村村民老胡觉得很有必要。“特别是了解到这些塑料垃圾的危害性后,大家的环保意识都提高了,很多人主动把废旧地膜、塑料集中起来处理。”
麻河口镇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活动为载体,将垃圾分类常识、乡村治垃圾方案作为学习内容,让全体党员学习掌握分类方法,深刻认清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增强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从思想上筑牢群众文明生产生活意识。同时组织党员志愿者、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入户宣传文明理念、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力解决环境卫生脏乱差、乱堆乱放等问题。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
整治“白色”污染 谱出乡村新曲
“我们村现在有1400多个垃圾桶,每天早上5点左右就有垃圾车来把垃圾拉走。大家都自觉把头一天产生的垃圾投到垃圾桶里面,也不到处乱丢了,连空气都感觉清新了不少!”西口村老党员杨嗲感慨道。
2017年以来,麻河口镇在全镇实施了垃圾定点清运制度,全镇购买2万余个垃圾桶,通过县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全面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乡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每天出动清运车21车次,保洁人员59人,有效改善了全镇农村人居环境。
官正垸村种植户胡大叔在地里一边干活一边说道,“以前我们搞蔬菜种植的薄膜用过以后要么就是烧掉了,要么就是残留在地里,不是污染了空气,就是污染土壤。今年以来,政府对于农业包装物、瓶子、袋子地膜以每斤2元的价格进行回收,大家用完后,就把薄膜、袋子瓶子等收拾干净了,既不影响环境,还可以变钱,这真是一个好办法!”。
除农业白色垃圾以外,以前每到汛期,该镇很多村民的旱厕便污水横流,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该镇于2019年起,共计实施了农村旱厕改造1515户,大部分的农民家庭都告别了旱厕的尴尬历史。
“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我家里穷,没钱修建厕所,以前上厕所都是去邻居家借用,而且用的还是旱厕,夏天的时候,厕所的卫生根本无法清扫干净,但又不得不使用,所以常常很尴尬。现在好了,政府帮我们协调建了这个厕所,一家人生活方便了很多。”上洲村脱贫户陈嗲对该镇的厕所革命工作非常满意。
构建长效机制 唱好“绿色”赞歌
麻河口镇坚持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法治、德治,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了村(社区)两委绩效考核并作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以此形成长效管护机制。镇党委明确由各村“两委"牵头,组织党员、组长采取上门签订责任书,定期宣传教育、开展常态化巡查包保等方式,积极引导群众文明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该镇还成立了后期管护组织,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在管护方式上,充分发挥党员带头引领,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资金保障上,对人居环境排名靠前的单位拨付专项经费。通过补短板,增后劲,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持久化,实现绿色发展,唱好绿色赞歌。
来源:红网
作者:刘鋆婧 袁凡
编辑:田伶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2022/07/08/11504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