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淑纯向记者介绍一把100多岁“高龄”的小竹伞。
工人们各司其职、流水作业。
红网时刻记者 王新凤 通讯员 李军 郭轩 益阳报道
从益阳城区驱车半小时,便来到了赫山区龙光桥街道石笋村。石笋村四面环山,翠竹环绕之下,一个色彩缤纷的小竹伞手工坊映入眼帘,只见大大小小的纸伞堆满了房间,连天花板都不浪费,来访者仿若闯入了一个绮丽的“纸伞王国”。
手工坊的负责人名叫石淑纯,是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氏小竹伞制作技艺第六代传人,也是一位肢体四级残疾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守着这项古老的手艺,便可以将美的火种、温暖的记忆传承下去。”石淑纯说。
几代人的“竹伞情结”
小竹伞是流传于益阳民间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多用于装饰和祭祀,也有人当工艺品收藏。其主要原材料为竹子。伞身由头托、伞架、伞杆、伞面几个部分组成,从选材到制成需经过四十多大项共计一百二十多道工序。
小竹伞撑开如盛开的花朵,精巧美丽。
据石淑纯介绍,小竹伞的传承历史可追溯到清同治年间。1866年,其先祖石德福工作的湖北汉口苏恒泰伞店接到英国商人一批直径20厘米小竹伞的订单,因伞骨太短,无法用传统油纸伞方法做出来,老板将任务交到了石德福身上。石师傅经过三个月反复试验,终于做出了小竹伞,圆满完成了任务。1891年,年过半百的石德福回到益阳,自此,小竹伞的制作技艺成了石家世代相传的谋生技能。
石淑纯的祖辈流传下来的制伞工具。
新中国成立后,石家伞坊停业,但祖传技艺却一直传承了下来。石淑纯的父亲石紫华先后在益阳县伞厂、益阳市三里桥伞厂工作,是伞厂的技术骨干。改革开放后,作为传统雨具的油纸伞受到市场冲击,伞厂连续亏损,这时石紫华向伞厂领导提出生产小竹伞,并将祖传制伞技艺传授给伞厂工人。小纸伞打开了市场,产品供应不求。到1987年,益阳做小伞的有两百多户,月产小伞十几万把,带动益阳一大批竹农走上了致富路。
不大的房间里被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小竹伞装饰得十分美。
石淑纯从小跟着父母学习制伞技术,到1993年,已经能独立完成小伞的制作。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的变更,小竹伞这类传统手工艺因制作工效低、利润太少,很难吸引年轻人入行,而原来的技师已年迈体衰,做不动了,稍微年轻力壮的都改行了,只有石淑纯一直坚守着,但产量一直不大。“2010年,应外商要求,我开始扩大小伞制作规模,联系一些在家带孩子不能外出打工的妇女,教她们学做小伞,小伞的产量逐年增长。”石淑纯说。
竹伞虽小 工艺繁多
实际上,一支小小的竹伞,倾注了石淑纯半辈子的心血。
小竹伞取材特征之一是可以就地取材。益阳乃丘陵地带,竹木资源丰富,是闻名全国的“竹子之乡”。小竹伞制作的主要原料竹、木皆取材本地。其二,选料精细。为保证质量,伞架用材要选山中当阳的地方,竹龄三年以上的老竹,要求竹竿挺直,竹节要平,节稀,竹围较大的楠竹,头托选酒杯大小坚实、不开裂杂木,高标准选材是石氏小竹伞高品质的保障。
小竹伞小的长仅寸半。
从开料到制作完毕,小竹伞的制作需要用到竹锯、刨青刀、钻弓、竹马、绞钻、车凿、木横等18种工具,经过1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其制作工艺复杂、精细,技术性强,且全程需要手工操作。
制作好的伞骨架摞成了小山。
而部件加工工序则更加繁琐。“以伞骨为例,每根伞骨都要经过刮青、平头、画脉、分瓣、开竹、剃黄、散片、削骨、排脉、钻孔、穿骨、断骨、圆头、煮骨、晒骨等工序。”石淑纯说,因她和丈夫徐新安两人从做伞架开始一直到成品都是亲力亲为,一年下来做不了多少。
为了更好地发展,2019年,石淑纯成立了益阳竹园艺术伞业有限公司,通过产品设计与创新来提升小竹伞的价值,以帮助缺少青壮劳力的贫困家庭拓展就业渠道,同时吸引更多人加入这个行业。目前,公司发展势头良好,年产小竹伞50万把,主要销往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在石淑纯的小竹伞手工坊里,有十多个村里的员工。他们每天早晨8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形成了一条专业的手工制伞流水线。制作骨架、安装伞面、检查包顶……工人们各司其职、流水作业,很快,一把把小竹伞新鲜“出炉”。“我就住在这附近,每天可以在家门口上班,既不耽误照顾孩子,又能赚到钱,何乐而不为呢!”村民夏瑜一边熟练地组合伞架一边与记者交谈。
工人们各司其职、流水作业。
如今,石淑纯的伞远销各地,经常供不应求。“伞卖到国外,是宣传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要让我去传授制伞技艺,那是万万行不通的。”作为一个手艺人,石淑纯对守艺十分看重。
最近,又到了交付季,手工坊的一楼堆满了待发货的小竹伞,每一柄小伞的外包装上都写着加粗的“Made in China”,石淑纯笑吟吟地解释:“外贸标准必须写Made in China。”
让传统工艺活在当下
以楠竹为主要材料制成的小竹伞,小的长仅寸半,大的也不过尺5,五彩缤纷,撑开如盛开的花朵,精巧美丽,令人爱不释手。
“好的小竹伞,经得住3000多次开合,当中包含的每一道功夫,都是手艺人们靠着双手一点一滴削出来、磨出去、涂上去的。”石淑纯边介绍边拿出一把100多岁“高龄”的小竹伞说,“这把伞是我爷爷制作的,除了伞面有轻微破损其他都还保存完好呢!”纸伞一开一合之间,厚重的历史感卷着文化自信之美的气息扑面而来。
小竹伞对于石淑纯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生计,更是一种情怀。这些繁琐精湛的纸伞工艺历经了数百年风霜,仍然焕发着迷人的光彩,经过了时间的打磨和岁月的沉淀,更加生出了厚重质朴的文化力量。
“小竹伞‘个子’虽小,用处却大。有人把它作为习练字画的工具,提升技艺;有人把它作为艺术品把玩,陶冶情操;有人把它作为装饰品,装点美好生活;也有人用它来祭祀,寄托对亲人的思念。”石淑纯说。
工人们各司其职、流水作业。
小竹伞脱胎于明油纸伞,又不同于明油纸伞。从最初遮风挡雨的需求,到今天在多种场合的运用,它的文化内涵正在被不断挖掘。石淑纯认为,小竹伞的发展史,不仅能反映益阳传统手工工艺的发展和当时现状,也能反映出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需求层面的变化,具有及高的研究价值。
有买家把纸伞当婚伞一直珍藏,有人购买空白纸伞在上面绘画写字送给亲友,更有人拿起汉服晴雨伞出街……石淑纯意识到自己做的不止是功能性的产品,更是情感的承载物。
不大的房间里被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小竹伞装饰得十分美。
正因如此,石淑纯非常重视小竹伞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她专门制定了5年保护计划:建立文字和视频档案,完整记录小竹伞制作工艺流程;收集整理资料,向文化主管部门逐级申遗;加大研发力度,降低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利润率;推广家庭模式,上门培训,居家工作,充分利用闲置劳动力,扩大产能。
可以预见,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灵活的就业方式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行业,石氏小竹伞制作技艺必将在创新与发展中传承、延续下去。
来源:红网
作者:王新凤 李军 郭轩
编辑:邹君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2022/05/23/11303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