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安化县长塘镇通溪村村民姚跃辉家,老式火塘上方,一条条嫩黄、油亮的腊肉沿梁柱依次悬挂,间夹着腊鱼、熏鸡的点缀,参差错落,香飘四溢。
进入腊月,很多村民延续传统习俗,分批自制腊肉、腊肠、腊鸭和腊鱼等腊味,以蕴含于味蕾中的仪式感,抚慰历经一年脚踏实地奋斗的体魄,为来年勇往直前蕴蓄能量,作好铺垫。
近年来,益阳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认真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抓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省级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深入推进现代农业“131千亿级产业”工程,“三农”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心手相连共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在稳步前行中取得新突破。益阳市农村居民年收入首次突破1.8万元,达18818元,比上年增长8.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
强特色 促融合
为促进农民增收,益阳市按照“一县一特”“一特一片”思路,实施现代农业“131千亿级产业”工程,大力推进安化黑茶、南县稻虾米、优质蔬菜、优质水产和特色休闲食品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实行各类补贴、专项资金支持向规模经营倾斜的投入引导机制,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2.3万多家。2020年,五大现代农业产业实现综合产值1041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南县的稻虾产业规模和影响力稳居全国三强,综合产值达140亿元,从业人员12.8万人,带动1.8万多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同时,益阳市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引导和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4家。组建粮食、茶叶、蔬菜、笋竹、虾蟹等五大现代产业联盟,逐步形成一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2020年,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410亿元,同比增长7.9%,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数21.33万人,带动农户83.4万户。
优品质 拓渠道
我市着力提升粮食品质,创新推广“早专晚优”“稻虾种养”和“稻油水旱轮作”三个绿色高效水稻种植模式,以优良品种、集中育秧、机械抛插、绿色防控、配方施肥等绿色生产技术为支撑,推进“一企一片一种”绿色标准化生产。2020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6%,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1%。全市中晚稻高档优质稻面积达230.26万亩,优质稻黄花粘售价达每50公斤162元,高于去年的125元。
提升农产品品质的同时,我市强力推进农村电商、商贸流通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销售。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个、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个,市县乡村四级电商物流配送服务体系日趋完备,“互联网+农产品直销基地”模式全面推广。2020年,全市农产品电商交易额突破500亿元,安化黑茶、桃江竹制品、南县小龙虾等一批“益”字号农业品牌“蹿红”互联网,其中桃江竹凉席电子商务销售额排淘宝、天猫、京东同类型产品销量第一位,有力促推农产品上行,带动农民增收。
聚合力 稳就业
我市因地制宜,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土地流转,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全市总结推广产业发展型、服务经济型、股份合作型、土地流转型、项目带动型、物业租赁型、资源盘活型等7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全覆盖,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至2020年底,南县南洲镇南洲村通过盘活村级集体经济,共发展稻虾共生面积8000多亩、蔬菜1000多亩、特色水果种植2000多亩,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此外,全市各级各部门合力稳就业、促增收。组织开展“点亮万家灯火”就业帮扶和“311”就业服务,力促高校毕业生、贫困劳动力、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依托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培养园区企业需要的人才。探索建立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全市在岗劳务经纪人1186人,累计组织输出3.5万余名贫困劳动力。目前,全市共有就业扶贫载体434家,吸纳5230名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来源:益阳日报
作者:夏园园 周舟
编辑:岳敬然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2021/02/04/8978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