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视频 | 益阳赫山:古稀老人夏尚朝的追“竹”人生

红网时刻记者 王新凤 通讯员 彭朝霞 益阳报道

益阳市赫山区新市渡镇楠竹资源十分丰富,生活在此的人们善于利用竹子编制各类生活用品。

在该镇欧公店村的一户人家,一双灵巧的手在竹条之间灵活穿梭,手指翻飞间,一根根翠竹化身竹椅、竹茶几、竹烤火桌……今年76岁的夏尚朝,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坐在家里编织各种竹制生活用具。

“我们这里竹子漫山遍野,平时制作竹器也比较方便。以前,竹艺是一门很吃香的手艺。”说话间,老人的双手也不曾停下。

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很多用的东西基本上都是自己编的。夏尚朝从17岁起就拜师学做竹制品,这一做就是近60年。

成家后,每逢赶集日,夫妻俩就把这些竹制品拿到集市上售卖,一年下来,除去家用,还能有所结余。

“别看这东西不大,但工艺复杂,要经过挑选竹子、刮节、破篾等多道工序。竹制品的好坏,全靠手艺人的经验。”夏尚朝介绍,竹艺的基本功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一名出色的竹匠必须做到基本功样样扎实,件件通晓。

竹艺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伤手的活,夏尚朝伤痕累累的双手,便是经年累月留下的“印记”。但是他却说,“不会伤到手,我会把竹刺弄掉,而且我手上有茧啊。”不是竹条和竹刺伤不到手,而是自己已经习惯了。

由于手艺出众,夏尚朝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竹匠,他制作的物品精巧细致、结构紧密、经久耐用。尤其是竹椅,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产品供不应求。他也凭借着一双灵巧的双手,将三个孩子抚养长大,并为他们每人盖了一栋房子。

几十年的光阴一晃而过,手上的茧子越来越厚,却未曾消磨掉夏尚朝的热情,即使是在那段竹艺人薪火不济的艰难岁月,他也没舍下这项当初的“谋生手艺”。

随着塑料制品及金属制品的普及,不少竹制品逐渐被市场淘汰。近些年,夏尚朝制作的竹制品种类也越来越局限。

“手艺都是从师傅那里学来的,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不过,现在很多人不做了,也没人学了。”如今,夏尚朝的三个儿子都有自己的工作,竹编已经不再是全家的经济支柱,谈及这门手艺的传承现状时,老人深感忧虑。

“闲不下来了,五十多年都是和这些竹制品待在一起的。”夏尚朝说,近几年偶尔会有人慕名前来,或专门定制竹制品,或驻足欣赏他的手艺,为他的竹制品拍上一两张照片,这都让他十分满足。

至于打算什么时候停下来?夏尚朝自己也不清楚,“做不得就不做了,只要做得就一直做。”

室内一片寂静,冬日柔和的光线从窗外透进来,幽幽竹香中,老人编织的身影依旧。

来源:红网

作者:王新凤 彭朝霞

编辑:刘丽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2021/01/05/881147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益阳高新
  • 益阳市场监管
  • 要闻
  • 益阳新闻
  • 红直播
  • 市直
  • 园区
  • 新闻H5
  • 视听
  • 公示公告
  • 专题
  • 图片
  • 益阳教育
  • 医卫
  • 重要新闻
  • 益阳综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益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