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年禁捕退捕,存系于洞庭湖的渔村将何去何从?11月末,洞庭湖区最后三个渔村开始搬离,渔民离岛上岸,还岛于湖,有不舍、有踌躇、有期盼。红网益阳站特开设“还岛南洞庭”栏目,记录这一变迁,敬请关注。
曾经的南洞庭沅江渔民石仲芳正在自己鱼馆前晾晒鱼干。
相关链接:还岛南洞庭|沅江:为何要搬离洲岛
红网时刻记者 刘志雄 通讯员 黄拥军 益阳报道
“我们世代是渔民,做鱼的手艺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见到石仲芳的时候,他正在童记鱼馆备菜,鱼馆开在沅江大道与桔城大道交接的路口旁,这是他和童智慧、童永红夫妇三家人今后的新营生。
14岁就开始捕鱼的石仲芳,是家里的第7代渔民,直至2019年开始禁捕退捕,他告别了渔船和渔网,后又告别了生活了55年的莲花岛。“但我们要生活,除了打鱼又不会干别的,几家人一合计,搞餐饮店吧。”
家门口的码头前,石仲芳(左)、李莉华(中)、李莉平(右)姐妹合影留念。(图源:“沅江发布”)
离岛上岸 三家人还在一起
2020年5月,三家人合伙开了个童记鱼馆。石仲芳负责选食材,每天早上6点半去市场挑鱼。“鱼是在哪养的、吃啥长的,我都看得出。”石仲芳说,鱼馆目前一天大概要用40斤鱼,主要来自内湖,“大(内)湖的养殖鱼和外湖的自然鱼口感差别不大了。”
石仲芳的小姨夫童智慧和小姨子李莉平还在莲花坳(岛),他俩将在岛上经营那家农家乐直至最后一批人搬离,那是目前整个莲花坳唯一的饭店。开童记鱼馆,最初就是他俩提的。
鱼馆目前的厨师,是童智慧的弟弟童永红和弟妹吴康如。“他两做菜好吃,虽然比我们小几岁,但祖传的做鱼手艺比我还好些。”石仲芳说。
“当时决定开这家鱼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人和和睦睦还能在一起生活。”石仲芳三家人的缘分起于他和李莉华相识,后经互相介绍,有了另两对姻缘。
“现在挺好的,大家还在一起。” 三家人之前都生活在莲花岛村莲子湾小组,在莲花坳上,直至今年搬迁。
石仲芳搬家去沅江市区,泪别祖辈生活的莲花坳。(图源:“沅江发布”)
泪别祖地 今后还想再上岛
“过年的时候就知道要搬走,但真搬的时候,舍不得。”说到搬家,石仲芳偏过头去,声音沉了下来,他在莲花坳上生活了55年。
11月30日,石仲芳搬家,他是岛上第一批搬去市区的。第二天,房子被拆,全岛的人都来了。这房子,是他在1996年原4间祖宅被洪水冲垮后,亲手建的。
“架空了两米防潮,还填了1.5米高的土。” 石仲芳手比划了下,又缩回来抱着胸,“就心里闷得很,说不得。”最多时,那套房子住了5口人,建房时欠下的账,石仲芳还到2003年。
“打鱼是发不了财的。”话题回到熟悉的洞庭湖、熟悉的渔船,石仲芳舒展了些,当时房子被拆,他没拍照,不给自己留念想。
“是该禁捕了,近些年鱼少了好多。甲鱼、鳗鱼、木席鲷、石板鲶……都没见了。”石仲芳说,跟他小时候相比,光他知道的就有十几种鱼逐渐消失在视线。
如今石仲芳和儿子住一块,白天就在鱼馆忙活。偶有相识的人来吃鱼,大家都只说湖里的鱼、岛边的笋。那天锁上老宅,石仲芳两口子对宅子鞠了三个躬,起身时,李莉华不住抹眼,眼泪也在石仲芳眼眶里打转。
“我是家里第七代渔民。”石仲芳又重复着这句话,“再过几年,岛上肯定会是一片绿,我每年还得上岛看看‘老人们’。十年后,如果可以,我还想再上岛。”
来源:红网
作者:刘志雄 黄拥军
编辑:刘丽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2020/12/17/8708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