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太华在清扫安置区。
新市渡镇相关领导与高宏武认真探讨自主创业事宜。
红网时刻记者 王新凤 通讯员 蔡雄武 彭朝霞 益阳报道
近年来,益阳市赫山区新市渡镇把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改穷业、拔穷根”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搬迁6个村24户80人,全新规划居家住所,环境更好了,交通更方便了,就业机会更多了。如今,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踏出一条坚实的足迹,正向着希望“迁徙”。
“搬”走苦日子 最是暖民心
走进新市渡镇扶贫安置区,远远地就看见一个老人在清扫垃圾。老人名叫姚太华,是新市渡镇养民山村人,四肢因患痛风而变形,原先只能依靠妻子在家串凉席赚点生活补贴,仅有的女儿早已出嫁,且家中经济条件并不富裕。老两口之前居住的土坯房因年久失修,开裂且漏风漏雨,无奈之下,只能借居在已出嫁的女儿家中,经常受到亲家的冷嘲热讽,生活极其艰苦。
2013年,姚太华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他家的特殊情况,政府决定采取产业扶贫、医疗救助、公益性岗位等帮扶措施,助力其脱贫。
根据他家房屋无法居住的特殊情况,给予他易地扶贫搬迁待遇,2019年安置了一套50平方米的住房。搬迁入住之后,政府又为其提供了公益性岗位,由姚太华夫妻俩共同负责集中安置点的卫生清洁工作,每年能为他们增加2000元的收入。另外通过后续帮扶政策,还可享受每年1600元的分红。
“安置区那边有块菜地,我们自己种点菜,逢年过节,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都看望得勤,每天搞搞自己住的院子(扶贫安置区)卫生,还有工资发,现在住得好、吃得饱、穿得暖,日子过得舒服咧,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啦!”姚太华说起现在的幸福日子,笑得合不拢嘴。
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姚太华夫妻住进了新房子。通过公益性岗位,两人有了固定收入,不仅解决了姚太华的心头之患 ,还让他们一家人在脱贫的路上越走越稳。
“迁”来新生活 最是提自信
与姚太华一样,李莹也是新市渡镇24户易地搬迁贫困户中的一员。“小孩子上学了,每天在家接送小孩,照顾老人,闲暇时间还能做点零工,宏武在广东打工待遇也不错,日子越过越幸福了!”李莹说起现在的生活,笑意盈盈。
李莹口中的高宏武是她的丈夫,高宏武是新市渡镇欧公店村人,也是一名糖尿病重度患者,不能从事重力劳动,因而无法外出务工,只能靠打点零工维持医药费用。妻子李莹因要在家照顾两个儿子和重病的丈夫,亦无经济收入。母亲患有肺部慢性疾病,女儿仅5岁,家中缺少能干的劳动力,家里的生活日渐窘迫,生活异常贫困。2016年,高宏武一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贫困群众搬迁后,解决后续发展是关键。为提高高宏武一家自主脱贫致富的能力,帮助他们自力更生,新市渡镇结对帮扶工作队员向其提出在家里开网店的建议,立马得到高宏武夫妻的赞同,但他们又苦恼毫无开网店的经验,恰逢新市渡镇政府正在组织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以及赫山区电子商务扶贫小店的培训,高宏武便报名参加了。
培训结束后高宏武和李莹也做起了电商,通过线上网络渠道对凉席、坐垫等加工竹制品进行销售,每年能增加2万元左右的收入。一家人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成功脱了贫。
喝水不忘挖井人,在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宏武和另一户易地搬迁集中安置户主动加入防疫志愿服务中,负责集中安置点小区的疫情防控、志愿巡逻等工作。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各地企业开始复工复产,高宏武还组织了镇上10名有外出务工意愿的群众,其中包括了3名贫困户,一起外出到广东惠州的一家企业务工,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今后,我想着可以在家做点零工,小孩再大一些可以继续开网店。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教育好孩子,在党的政策关怀下,我们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把小孩培养长大,回报社会、报效祖国。”说起未来,李莹两眼放着光芒,信心满满。
搬迁只是方式,脱贫才是目的。如今在新市渡镇,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像姚太华、高宏武这样从农村的破土房搬进了集中安置区,并在附近找到了新的就业增收门路,顺利脱贫奔小康的不在少数。
下一步,针对易地搬迁贫困户,新市渡镇将继续加大就业扶贫力度,积极开展就业培训,让离开土地的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从而达到长效脱贫、稳定脱贫。
来源:红网
作者:王新凤 蔡雄武 彭朝霞
编辑:刘志雄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2020/11/04/8563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