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益阳赫山:山沟沟里的福利企业 28位残疾人员工的家

146404302633896345.marked.jpg

坐落在赫山区龙光桥街道早禾村的湖南早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276291367696972835.marked.jpg

樊光华正在和残疾员工谈心。

64399997149166280.marked.jpg

樊光华提醒员工注意安全。

红网时刻通讯员 姚巍 李军 益阳报道

位于赫山区龙光桥街道早禾村的湖南早禾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有两件怪事:一是多次放弃搬迁机会,一直待在交通不便的山沟沟里,一待就是33年;二是乐于接受身残志坚的员工,逐年增加,到现在已经有28名残疾人员工。

“说是怪事,其实也不怪!”公司顾问、原董事长樊光华娓娓道来:“不是不想搬!谁办企业愿意待在这山沟沟里啊!但是搬走了,在公司上班的乡亲们就不方便了。”他接着说:“至于为什么接受这么多的残疾人?他们大部分是乡亲,虽说身体不便,但身残志坚,做得成事!为什么不用呢?”樊光华的一席话道出了公司多年来的秘密。

从无到有,甩掉“穷根子”

办企业难!办好一家福利企业更是难上加难!

樊光华怎么也想不到,当年只是答应老父亲的“试试看”,真没想到一试就试了33年……小樊“试”成了老樊,小作坊式的村办集体企业“试”成了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玻璃纤维制品大企业。

樊光华的父亲樊振坤曾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担任早禾村的党支部书记。老支书党性强、脑子活、有闯劲,一心想改变当时早禾村的落后面貌。通过熟人的牵线搭桥,老支书瞄准当时属于高科技产品的玻璃纤维制品制造,办起了村集体企业。

“当时所谓的厂房就是我家一间杂屋,所谓的工人就是村里的12位村民。大家在接触玻璃纤维之前别说看,就连听都没听说过。”樊光华回忆起当年创办时的一无所有。

虽然基础基本为零,但好歹也迈开了前进的脚步。经过老支书的软磨硬泡,当时的长沙市玻璃纤维总厂答应开展业务合作,提供技术支持,但前提必须是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人进行跟班学习。

“当时我们村1000多人,高中以上学历包括中专毕业学生在内,也没有超过10个。” 樊光华说:“老爷子有个犟脾气,做一件事非千方百计做成不可!这样他就把目光投向了我。”

樊光华当时29岁,已经是国有企业的正式合同工,在红火的益阳县氮肥厂上班好几年了。“当时,我已经结婚生子,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比起先前的穷日子好多了,内心不想折腾了。而且,对于玻璃纤维这种新材料心里也没底,不想干!” 樊光华接着说:“老爷子对我说了,你不干,谁干?你出息了,但早禾村还有1000多父老乡亲在这山沟沟里受穷咧!总要试一试嘛!”

就这样,樊光华怀着和乡亲们一起甩掉“穷根子”的美好期望,“跳”回了穷山沟,“试”着下海。

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企业逐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樊光华没有忘记当年的承诺,聘用了大量本地劳动力,特别是身体不便的残疾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反哺乡亲。

搭好支点,培养“台柱子”

给一个支点,残疾人也能翘起心中的地球。

贺建华是个哑巴,不会说话,但从他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的自信和满足。“贺建华是我们公司的高级技工!机器设备维修保养的首席技术人员。”樊光华在介绍贺建华时竖起大拇指。贺建华今年48岁,谢林港镇人。1994年,经民政部门推荐到当时的早禾玻璃纤维厂工作。“贺建华吃得苦、霸得蛮、舍得学,公司的主要设备包括减速机、脱模机、缠绕机他样样精通,遇到问题是手到病除。” 樊光华忍不住的称赞。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公司花重金从上海引进了一台脱模机。这台机器娇贵,隔三差五就要出点小毛病,每次都要打电话请教上海的师傅,甚至有几次还专程从上海请来师傅维修。“那时我就经常看见贺建华像看宝贝似的守在那台机器旁边,我也不管他,让他看!上海的专家来了,他更是像跟屁虫似的跟在他们后面,我也支持。”樊光华介绍:“就这样通过一两年时间的摸索,贺建华把这台脱模机的结构和易发毛病摸了个一清二楚!从此我们很少就维修的问题请教上海师傅。那年我们给贺建华的工资每月增加了500元!”

尝到了学技术的甜头,贺建华更玩命似的学习。他已经不满足于对机器设备小毛病的维修,想方设法对原有的设备进行改造升级。

“那台从上海买回来的脱模机,最开始时脱模的最大直径只有0.6米。但是在实际生产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直径超过了0.6米的产品。”樊光华介绍:“没有办法。遇到机器也做不了的事,我们只好恢复人工脱模的原始方法,但这样效率低,产品合格率也不高。”

贺建华开动了脑筋,他在脱模机轴承下面加了一个支架,同时加大了电机功率。通过反复调试,机器改造升级得到成功,脱模机的直径扩大到了1.2米,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

“当时很多人向我报告,要我制止贺建华的改造,说他是胡来。我说,怕什么!大不了当是交十几万块钱的学费,让我培养了一个好技术工人。” 樊光华回忆当年经历,仍庆幸自己的选择。在樊光华的支持下,贺建华成了土发明家,改进工艺流程设备20多次,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残疾人除了身体一部分有缺陷,其他都和正常人一样,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这些年来,樊光华想尽办法创造条件,为残疾员工的工作、学习、深造、创新提供支撑,让类似贺建华一样的残疾人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了公司的栋梁,也成了社会的有用之才。

谢新良是早禾村人,肢体残疾三级,1988年进公司并担任会计工作。“谢会计心细,做事认真负责,讲原则、有担当。”樊光华介绍:“他进公司时文化底子也不高,说难听点,也就是个农村土会计。但他舍得学,硬是自学了工业会计基础、电算会计等知识,还通过了国家会计师资格考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会计师。”

善搭平台,能给支点,是早禾环保科技公司人才辈出特别是残疾人人才不断涌现的法宝。正是在樊光华的带领和支持下,公司的人才技术团队越来越壮大,技术“台柱子”越来越多,28位残疾人就像是28块金子,在公司不同的岗位放出夺目的光彩。

以爱相连,成为“一家子”

一流的团队都有铁的制度作保障,更有爱的相连,大家既是同事、战友,更是朋友、亲人,成为了“一家子”。

卜浩波是位聋哑人。1993年,年近30岁的他进入公司工作。由于平时社会接触面不广,作为农村大龄青年的他连恋爱都没有谈过。樊光华了解这一情况后,记在了心里。在一次公司职工家庭情况摸底调查时,他得知公司还有位残疾女青年谢阳秀单身,两人年龄相当,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也类似。

“我当时就想!这不就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嘛!”樊光华喜滋滋地回忆当年当“月下老人”的场景。说干就干,樊光华和工会的同志商量后,分别打探他们双方的意见。问男方,男方高兴得频频点头;问女方,女方羞红了脸不吱声。樊光华高兴地说“这下子有戏!”

在他们的撮合下,两位青年越走越近,最终心连在了一起,于1995年国庆节结婚。两位残疾青年不仅仅在公司找到了事业的发展方向,更找到了人生旅途的另一半。

“哥真的很照顾我们!而且是很用心的关心我们。”今年59岁的蔡建功在私下场合称呼樊光华叫哥。蔡建功也是早禾村人,2008年出了车祸,造成腿部严重受伤,肢体三级残疾。2018年应聘到公司从事保安工作。今年3月,他的妻子何世英也应聘到公司工作。夫妻俩一年在公司能够有5万多元收入。

“哥考虑到我腿脚不方便,在公司的公寓给我们夫妻俩安排了一个小套间,一日三餐都在公司吃,基本不用自己花钱!”蔡建功笑着说。除了日常的保安工作,蔡建功平时主动担负起公司庭院的卫生保洁和花草养护工作。他说:“哥待我们如家人,我们也要像爱护家一样爱护公司。”

“在没有应聘到公司上班前,我没有享过福!一天福都没有享受过!我的眼泪已经流干了。”今年53岁的徐凤贤这样介绍自己。徐凤贤是早禾村人,受家族遗传病的影响,他的母亲和两个哥哥、两个姐姐都是二级肢体残疾人,父亲也因为劳累过度,在床上瘫痪多年。徐凤贤的妻子有智力残疾,每天的生活都还要靠他照顾。生活的艰难像一座座大山压在这位身有残疾的男子汉身上。

“我在超市打过工,但因为离家远,无法照顾父母就放弃了。后来学着做过馒头、包子,但收入有限,有时还要亏本,也没继续做了。” 徐凤贤说:“再后来在村里和街道民政办的介绍下,我2018年进入公司工作,每个月能够拿到3000多元,每天可以回家照顾家庭,如今我的家也像个家了。”

樊光华实际帮助徐凤贤的远不止这3000多元的月工资。由于缺乏经济能力,徐凤贤的家破旧不堪,他积极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反映,帮助徐凤贤一家争取到农村危房改造指标,自己个人又补贴了他家20000元。平常过年过节,他总记得买些米、肉、油去看看徐凤贤的父母,把他们当作了自己的亲人。

“现在知道我们不搬的秘密了吧!不仅我当董事长时不会搬,而且新一届樊虎董事长短期内也不会搬!”樊光华深情地说:“因为我们的家在这里!我们的根在这里!”。

早禾村的山沟沟里不断传出一声声清脆的机器声响,飘得很远很远……

来源:红网

作者:姚巍 李军

编辑:王新凤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2020/10/09/847452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益阳高新
  • 益阳市场监管
  • 要闻
  • 益阳新闻
  • 红直播
  • 市直
  • 园区
  • 新闻H5
  • 视听
  • 公示公告
  • 专题
  • 图片
  • 益阳教育
  • 医卫
  • 重要新闻
  • 益阳综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益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