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在机械化育秧大棚内工作。
杨朝荣与龙铭农机化服务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红网时刻记者 刘慧婷 通讯员 胡可 郭毅 益阳报道
当扶贫遇上机械化,会是什么样的光景?来自桃江县龙铭农机化服务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杨朝荣做到了。
春种时间,育秧大棚里秧苗整齐有序地跟随机械链条移动,宽敞的棚内只剩机器运作的声音,仅余几名受聘的贫困户进行机械作业,关注秧苗生长情况。在秋收时刻,聘请的贫困户集中于烘干中心和加工中心,通过机械处理,快速加工粮食。
桃江县龙铭农机化服务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位于桃江县三堂街镇,由退伍老兵杨朝荣成立。合作社的发起也来自于杨朝荣的一场战友聚会,几人沟通一拍即合,共联合5个村的种植能手和农机操作手共同组建合作社。
杨朝荣深知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投入大量资金建立自动化育秧中心和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包括烘干中心和仓储中心),还成立了供销惠农综合服务中心、压榨中心以及大米加工中心,让水稻生产加工一条龙,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减少人力作业只是一个开始。从浸种,到催芽、长苗,再到机插和收割、加工,全部流水线作业,杨朝荣只是希望有一个示范,让大伙儿看到机械化生产带来的好处。
杨朝荣对扶贫工作格外关注,除了合作社内固定聘请的贫困户,解决其就业,他还会时不时走访镇上所了解的贫困,了解水稻种植方面的困难和需求。针对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如何做,怎么做,要形成了合作社在发展和帮扶的道路上特有的组合拳。杨朝荣有一套定下来的思路。“合作社做好示范引领,贫困户扶着走、帮着干,才能稳步富起来。要实现产业帮扶和合作社共同发展。提高贫困户自身脱贫信心,增强自身内生动力,增加收入,确保稳步脱贫。”
因手有残疾,贫困户杨建云家中两亩水田的耕作成了难题,杨朝荣得知后,给他提供机械化帮助。利用机械优势进行耕田、摧芽、播种、收割结束一季生产后,杨建云发现自己比原来请人耕地播种打药收割全程下来节省了约450元每亩的支出,节约成本的前提下保证了一年的粮食需求。
杨朝荣介绍,龙铭农机化服务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有九代服务,包括:代采购、代旋耕、代育苗、代种植、代收割、代烘干、代仓储、代销售。为有意愿的农户提供一条龙服务和“菜单式”服务。确保农户在自己的地里既可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又不用担心自己无法完成所有工作带来的麻烦。让农户得到机械化生产带来的好处,让所生产的粮食颗粒归仓,卖上好价钱。
值得一提的是,在水稻种植上的菜单服务,杨朝荣给了农户十分灵活的选择。第一种选择是在合作社工作参与全程生产过程。贫困户刘正伟选择进入合作社工作,不仅学会了种植水稻的专业知识,还将自家十五亩粮食通过合作社的平台统一售卖,年收入已过三万元。第二种是提供订单式生产服务。由合作社提供生产帮助和资金,收获后回收所有产品,根据订单种植,还提供免费种子农药肥料以及成本价机械服务。除了水稻种植,还有资金入股分红模式,保证贫困户有稳定分红,日子越过越红火,目前已有1300余人参与分红模式,享受红利。
杨朝荣还介绍,今年还增添了药材种植基地,能够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未来,大伙儿投产致富有了更多新方向、新选择、新思路。
作为退役军人,杨朝荣的心中一直有一股热血在激励着他前行,尽管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不支持与不理解。但杨朝荣坚信这些行动能够影响合作社的发展。“做好一份事业,不仅是一个人的事,还要关注到更多人的困难,希望能由一家经验,辐射到更多区域,带领更多人发展致富。”这是杨朝荣干心中的动力。
来源:红网
作者:刘慧婷 胡可 郭毅
编辑:钟浩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2020/08/30/8263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