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近年来,益阳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脱贫攻坚取得突出成效。回看益阳市精准扶贫之路,各地镇镇有声,村村向上!靠的就是益阳干部群众的坚守与努力!决战决胜之年,红网益阳站联合各区县市融媒体中心、分站推出《决胜2020,看益阳山乡巨变》系列报道,讲述益阳脱贫故事。此为桃江篇章。
大华村发展了百亩荷塘产业。
回乡创业的大华村村民莫绍球,携手贫困户共同发展产业。
大华村是“中国竹郁之乡”。
红网时刻记者 刘慧婷 通讯员 高超 益阳报道
八十篇日记,十余万字记载,涉及产业扶贫、扶贫扶志、医疗扶贫、日常走访等多个工作场景。《一个扶贫队长的日记》的出版,是桃江县扶贫工作的缩影。而所创作的同名歌曲《一个扶贫队长的日记》MV,还将桃江县桃花江镇大华村的美展现在全国人民眼前,让大华村的名字唱响全国。
从“贫困村”到“美丽乡村”再到“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样板村”。2014年到2020年,六年时间,大华村进阶升级,退出了省级贫困村序列,还完成了华丽“转身”,成为了“明星村”。
大华村地处桃花江镇东部,山林环绕,区域呈带状分布,一条11公里长的村级公路伴花溪贯穿南北。大华村是“中国竹郁之乡”,同时还是中国最高文学奖——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莫应丰的故里。作为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尽管有多项称号,但发展得并不理想。
据大华村村支书莫飞虎介绍,全村3680名常住人口,2016年,有着337名贫困人口。也就是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贫困人口。人口老龄化、山多田少、没有支柱产业……这一项项问题都阻碍着大华村的前进。
要想富,先要把基础设施提升上来。2015年以来,大华村在县委、县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成公路硬化11.4公里,建设起了光伏发电站,改造饮水工程,进行水利建设和电力改造,修建路灯和加固山塘加固,共投入近1600多万元。村民们感受着村里的变化,生活有了更多积极性。
2017年,大华村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
但大华村的前进道路并没有停滞于此。“明星村”靠“明星”推,2019年初,桃江县商务局干部朱明星受命担任大华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在此期间记录下的扶贫点点滴滴,组成了《一个扶贫队长的日记》。
经过走访调查,扶贫工作队对大华村的发展思路逐渐清晰:要保护环境,退出低层次生猪养殖业和凉席生产;要利用大华村山多优势发展笋竹两用林,开展生态型林地散养土鸡模式。
村民莫绍球就在村上的带动下,从外出打工选择回乡创业。承包百亩山林,组成1300余只走地鸡队伍。在莫绍球的带动下,还联合了十余户贫困户共同参与养殖,一同发展产业。
目前,大华村已经建成笋用林面积1500亩,预计今年全村可以出产鲜笋60万斤,给全村带来了一笔稳定而可靠的产业收入。莫飞虎介绍,大华村充分利用现有山林,发展笋竹两用林经济,进行产业转型,引导贫困户采取自己管理和委托管理的模式对竹林合理开发,可以稳定地实现脱贫致富。
因着《一个扶贫队长的日记》,大华村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扶贫工作队一致觉得这是个机会,可以依托“中国竹郁之乡”名牌,利用小郁大郁竹艺非遗资源,重建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应丰故居,开发乡村旅游。“用三年时间,通过产业转型,利用大华村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将大华村打造成‘特色乡村旅游+中国竹郁之乡+莫应丰故里+民宿+养老+挖笋体验’基地。”大华村正在大步朝着小康迈进。
来源:红网
作者:刘慧婷 高超
编辑:钟浩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2020/08/17/8177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