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蒲清家的煤球。
红网时刻记者 王新凤 通讯员 黄海霞 益阳报道
“您这个假肢啊,我已经跟区残联那边对接好了,过两天就可以更换了……”近日,暑气越来越盛,吃过午饭,赫山区驻衡龙桥镇白石塘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赵理便来到天旱湾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潘蒲清家中进行随访,并向他告知最新的帮扶政策。
十几年前耕田时的一次意外,导致潘蒲清的一条腿高位截肢,被定为三级残疾。他的妻子患有肺气肿,常年住院服药治疗,家中唯一的女儿也远嫁河南,如今只有潘蒲清一个劳动力,生活极其困难。在各项政策的扶持和当地村民的帮衬下,潘蒲清安装了免费提供的假肢,并借钱买了一辆三轮车,走家入户,做起了送蜂窝煤的活计。7毛一个的煤球,一个能赚8分钱,靠着自己的勤奋,最多的时候老潘一天能卖出两车共计2000多个煤炭。
2018年,潘蒲清动了人生第三次胆结石手术,肚皮上又挨了长长的一刀。加上近些年用燃气的村民越来越多,蜂窝煤也渐渐失去了销售市场,一家人又陷入了迷茫。了解到老潘的情况,村里又扶持着他开展别的营生——销售农资化肥。为此,老潘将自家一楼改装成简易的农资仓库,每天搭伙的还是以前那辆三轮车,只不过上面的蜂窝煤变成了农药化肥。今年政府大力推广双季稻种植,靠着村干部的吆喝和村民们的帮衬,他一共卖出了近二十吨农资化肥。
潘蒲清的农资仓库和运货三轮车。
“现在又可以更换免费的假肢,为我解决了很大的后顾之忧,从内心来说,真的非常感谢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潘蒲清激动地说。脱贫的这几年,在扶贫干部们的帮助下,他积极参加了贫困劳动力培训学习,“克服等靠要思想,生活是自己的,只有自己勤奋踏实做事,才能永远摆脱贫困的帽子。”
残疾贫困户的痛点在哪里,扶贫的重点就跟进到哪里。白石塘村以金融扶贫为抓手,帮助残疾人实现产业脱贫,文泽余就是受益人之一。文泽余一家四口,除他以外全是残疾人,妻子是三级残疾,一儿一女则遗传了妻子,照顾一家人的担子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
文泽余家的早稻田。
“今年政府又给我提供了1万元的小额信贷,让我能够种好自己的一片田地。”文泽余用这笔贷款种植了20亩双季稻,春耕时节,早上5点多他就得去田里把秧盘摆好,晚上守在那里放水。
生活再困难,都没有消磨掉这个男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靠着政府的房屋改造政策,砌水泥围墙,铺一砖一瓦......文泽余仅凭自己一人之力就建起了一栋两层楼房。此外,文泽余还饲养了10多只鸡和10几头猪,20岁的儿子也通过“雨露计划”得以就读于特殊学校。
文泽余自己动手修建的水泥围栏和大门。
“现在靠着政府的帮扶政策,家里这几个都被照顾得很好,我也能有时间和空间干活,我这人一闲下来就浑身不舒服。”闲暇时节,文泽余还会在附近做点零工。靠着精准的金融扶贫和教育扶贫等手段,他成功迈出了贫门,成为白石塘村的脱贫“样本”。
脱贫不等不靠,幸福自己创造。白石塘村是赫山区委办的定点帮扶村,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激励下,像潘蒲清、文泽余这样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主脱贫已蔚然成风。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白石塘村把残疾贫困户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群体,在提供兜底保障的同时,实现残疾人扶贫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赵理说。
来源:红网
作者:王 新凤 黄海霞
编辑:王新凤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2020/05/27/7295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