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修过后的沟渠旱能灌、涝能排。
红网时刻记者 王新凤 通讯员 皮尉人 高明光 益阳报道
阳春四月,暖阳和煦,万物勃发。放眼益阳市赫山区5万多亩高标准农田,田块平整、道路通畅,农户们春耕身影点缀其间,显得生机勃勃。
从靠天吃饭到轻松种粮,高标准农田是基础。何为高标准农田?通过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让中低产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保障粮食安全、实现“藏粮于地”。
自2011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来,赫山区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6.87万亩,其中包括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78万亩。
农田改造 提升生产条件
晌午时分,刚吃过午饭,欧江岔镇种粮大户段青明便来到田间,驾驶着新型插秧机在农田内匀速前行,所经之处,一排排秧苗整齐地立在田间,给水田披上了绿装。
欧江岔镇种粮大户段青明驾驶着新型插秧机在农田内匀速前行。
“以前,机械难进,旱涝靠天,种植费时费工,土地流转时少有人问津。如今,机耕道修好哒,望天田变成了丰收田,修渠建排铺路,切实解决了路难走、水难灌、涝难排的难题。”说起以前,段青明十分感慨,高标准农田建好后,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和耕作条件,提高了农业抗风险能力,他所负责的益阳市赫山区红胜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可以节约很多成本。
在赫山区,像段青明一样热衷于承包高标准农田的种植大户越来越多。“过去,我们村渠道不通,灌水难,排水也不畅。现在政府已经对高标准农田进行了前期的开发,机械作业十分便捷高效,大家当然乐意。”欧江岔村村支书彭正国由衷地感叹道。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成为农户们增收致富的“香饽饽”。全区土地流转面积逐年上升,2019年年底流转耕地超过40万亩,有效促进了小农户分散经营向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为农民、村集体和流转户们带来了无限“钱”景,实现了农村美、农民富、粮丰收。
创新思路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赫山区在项目规划设计中突出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充分利用循环经济原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人口密集区的渠道、机耕道、山塘改造工程,设置便民取水码头、人行桥,栽种绿化树木,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绿化美化乡村环境。在机埠、机耕桥等主要建筑物的设计上,改变过去呆板单调的造型设计,努力打造成适用、经济、美观相结合的乡村景观。
新建的蓄水池成了乡间的一道风景。
此外,大断面排水渠道底部一律不衬砌底板,护坡不上顶,护坡采用生态草皮砖,设置生物通道,有效保证沟渠水体质量,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打造宜居宜农的优美环境。
欧江岔镇八甲岭灌排渠全长800米,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常年淤积,杂草丛生,看起来十分不美观。2019年11月,赫山区农田建设服务中心组织工作人员对渠道内的淤泥、杂草、垃圾进行清理,如今已全面完工。
“之前一到汛期,马路上都是积水,家门口也有。现在修建好以后,再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村民陈正蒲说道。
良田沃土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如何让农户真切享受到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带来的“红利”?自项目启动以来,赫山区严格按照“政府负责、区农田建设服务中心牵头、项目区为平台”的管理格局开展工作,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牵头单位赫山区农田建设服务中心兼顾数量与质量,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为土地持续“减肥”“节药”、补充“营养”,破解农业发展的资源瓶颈,牢牢端稳饭碗,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了主动。
2020年,赫山区计划投资8690万元,新建高标准农田5.39万亩,进一步为粮食稳产增产创造条件,促进水、肥、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王新凤 皮尉人
编辑:刘志雄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2020/04/17/7081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