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强机制 守底线 促振兴 益阳奋力谱写新时代高标准的“山乡巨变”

221.jpg

美丽屋场。

2023年,益阳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在扛牢责任、守牢底线、抓实衔接上精准发力,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持续巩固拓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建立五项机制 扛牢齐抓共管政治责任

坚持以机制明责任,以整改促落实,推动有效衔接工作走深走实,做法在全省乡村振兴系统推介。

建立督导问效机制。市委、市政府将有效衔接工作纳入督导问效、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内容。各县市区委书记每季度开展分析研判一次、专题调度一次、带队督导一次、带头走访一次“四个一”活动,推动政策、责任、工作落实。

建立专班推进机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双组长,有考核任务的18个市直部门为成员的工作专班,每季度召开1次会商会议,常态化调度重点工作任务,研究解决突出问题。

建立问题交办机制。紧盯中央、省考核评估反馈问题,结合巡视巡察、审计等形成问题清单、整改措施清单和责任清单,分层分类向单位和地方予以交办,全年交办的468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

建立联合督导机制。18个市直部门单位联合开展3次“解剖麻雀式”督导,不断提升工作精准性和实效性,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显著增强。把防返贫监测帮扶作为督导重点,全年新纳入监测对象1424户,开发式帮扶措施覆盖率61.5%,真正实现了“应纳尽纳、应帮尽帮”。

建立挂牌督办机制。创新出台挂牌督办办法,对工作严重滞后的2个乡镇、3个村实行挂牌督办,纪检监察机构、组织部门同步进驻蹲点解剖,看班子建设、查干部作风、促整改落实,问责工作落实不力、结对帮扶不实等敷衍塞责行为37人次。

拓宽增收渠道 守住返贫致贫底线任务

在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健全监测帮扶机制基础上,不断强化增收举措,2023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2%,增速排名全省第1。

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做优安化黑茶、南县稻虾等“一县一特”优势产业,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脱贫户实现了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帮扶全覆盖。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稳定在11.81万人。

写好高质量庭院经济和消费帮扶两篇文章。因地制宜将“一县一特”“三美联建”、集体经济发展等融合起来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分片区谋划一批重点项目。资阳区试点全省高质量庭院经济发展,市本级选定14个示范村,脱贫户人均经营性收入净增2000元。充分调动异地商会积极性,举办“乡音·乡情·乡品”消费帮扶活动,达成21个消费帮扶合作项目。

强化创新和改革两大支撑。大胆推进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相继推出“茶叶贷”“稻虾贷”等56种农产品贷款,搭建农村产权抵(质)融资金融服务平台。紧紧围绕“四块地”,通过土地流转“数字化”改革等,释放政策红利增加脱贫人口收入。

借鉴经验做法 探索和美湘村创新路径

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统筹落实“湖湘千万工程”引领和美乡村建设措施,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以三美联建塑形。在乡村建设上总结推广美丽乡村“六有六自”、美丽屋场“1+6”、美丽庭院“六个一”等模式,打造“三美联建”升级版,建成美丽乡村470个、美丽屋场309个、美丽庭院6.2万个,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以文化引领铸魂。深入推进“以文培元、以文兴业、以文聚才、以文促建、以文强基”五项重点工程,在全市遴选40个村(社区)开展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试点。在中国作协的支持下,把著名作家周立波先生的家乡、《山乡巨变》的创作地清溪村,打造成新时代文学村庄。

数字乡村赋能。着力打造乡村数字大数据集成平台,致力于为“三农”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在全市建成263个数字乡村。推动“互联网+治理”向农村延伸,推广“网络+网格”“线上+线下”治理模式,基层治理效能大幅提升。

来源:益阳市乡村振兴局

编辑:岳敬然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益阳高新
  • 益阳市场监管
  • 要闻
  • 益阳新闻
  • 红直播
  • 市直
  • 园区
  • 新闻H5
  • 视听
  • 公示公告
  • 专题
  • 图片
  • 益阳教育
  • 医卫
  • 重要新闻
  • 益阳综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益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