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耕道上排成长龙的收割机正准备下田收割。
捧起2022年第一茬虾稻的杨文。
红网时刻 通讯员 柳联强 益阳报道
“铁牛”扫过,稻谷满仓。轰鸣的9台收割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赫山区欧江岔镇白沙寺村稻虾综合种养基地正在收获第一茬虾稻,机耕道上许多群众都在“围观”,更有收稻的“粮经纪”等待打包收购,运往烘干基地。稻谷的金黄、机耕道旁满脸笑容的人们,正共同上演着丰收的喜悦。
“年轻人干农业,就是不一样,他们新鲜想法特别多,关键是想到还能做到。”让种了一辈子田的刘嗲竖起大拇指的人正是一个92年的小伙子——宏农家禽饲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一代“当家人”杨文,他既是稻虾种养的“领头雁”,也是青年创业的代表。
追逐梦想的“孤勇者”
搭上时代的春风,筑起人生的舞台。“一次偶然的机会,成就了现在的我”。2016年,在网上看到了一则稻虾种养培训班的讯息,怀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报了名。也许是从小受到重要农业产粮区的粮食文化熏陶,亦或是家里十几年家禽饲养经验的熏陶,似乎一开始就埋下了干农业的种子,培训结束后,回到家的杨文和父亲一商量,竟然答应了。“原本以为父亲会有保守心态,毕竟本地还没什么人接触过,是个新鲜事物。”欧江岔镇白沙寺村属于湖区,有大片的低洼地,非常适合养虾,加上产业的优势与发展前景、龙虾的市场需求,性格果断的杨文说干就干,一口气承包了510亩地,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
宏农家禽饲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稻虾综合种养采取的是一轮虾一轮稻的轮作模式,有着明显优势。一方面是降本增效,稻虾绿色环保,生态效益显著。种养期间,虾苗摄食田间害虫及虫卵,还能疏松田间土壤,防止水稻根茎腐烂,故能减少稻谷的病虫害。稻虾种养生态模式下,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6成,龙虾对农药敏感,故不能使用农药治虫。另一方面是市场欢迎,稻田产值增加,经济效益显著。在稻田里养殖出来的龙虾,个体肥壮、外形好看,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虾粪还能肥田,水稻产量也能增加,两者均属于有机养殖,故售价均相对较高。虾苗可以自繁自育,还无需耕田,大大减少了时间和经济成本。“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以杨文为代表的一批敢闯敢拼的欧江岔年轻人,正在带领群众逐步走上农业高效绿色发展之路。
稻虾田里的“守望者”
天有不测风云,农业靠天吃饭指数较高。创业的第一年,就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几十万尾虾苗“打水漂”了,稻谷被淹后颗粒无收,给合作社带来了100余万元的损失。在村民质疑声中“开荒”的杨文,经受了此等重大损失后,心情也曾一度低落,“文崽,你老爸做了十几年的家禽生意,也有遇到禽流感的时候,创事干业哪有一帆风顺的,况且有些因素是不可控的,并不是你做的不够好”。在父亲的鼓励下,他重拾信心,开始疏浚沟渠、修建灌排、做好田间护坡、硬化机耕道,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田抵御风险的能力。杨文网上查阅资料,到文和友养虾基地学习经验,利用一切可以用的方式和时间去学习,再实践。
一开始栽了“跟头”,未必是件坏事。之后几年,杨文将全部心思放在了田间地头,用心呵护他的“梦想”。水的深浅、水质的好坏、龙虾的习性、增补虾苗的时间和饲养密度,稻田肥料的多少、病虫害的防治等等知识,杨文潜心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主动联系农机专家虚心请教,从0开始的他,一路成长为稻虾种养的“行家里手”,真正成为了集技术、管理、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业人才。
用匠人的心去深耕细作,必定等到花开满园。2022年,该合作社的农虾产出20余吨,主要销售对象是益阳国联和长沙文和友,而虾稻产量320吨,稻虾种养年产值达到600余万元。10月份,经过省农科院专家的现场测产,今年稻虾亩产达到1400斤,实现了新的突破。丰收的喜悦,总是让人陶醉,因为这是一年努力换来的成果,是付出的认可,是投入的收获。
共富路上的“领跑者”
2017年,该合作社承接了湖南省重点产业扶贫项目,签订了5年扶贫协议,通过季节性劳务用工、分红等方式帮助了18个村的600余名贫困户。第一年的分红资金为30余万元,之后四年每年年均增长5%左右的资金。
先富带后富,共走富裕路。作为一名党员,在脱贫攻坚期间,杨文积极承担起了自己的职责,用实际行动带领贫困户脱贫,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业6年来,宏农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为80余户散户提供了稻虾种养服务支持,提供虾苗、传授技术、畅通销路,即使是半夜,只要养虾散户有问题需要解决,他就会准时出现。“他呀,一股子年轻人的干劲,总感觉用不完”。通过他的技术帮扶,平均给每户每年增加2万余元的收入。微光成炬,正是他们这样一群共富路上的“带头人”,为欧江岔镇的乡村振兴铺垫了现代农业产业基础。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对于未来,杨文也有着自己的规划。“之前的成功,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市场的需求和产业本身的新鲜感。”在今后的几年中,他的侧重点在于把自己的产业进行“迭代升级”,增加产业的科技化含量,把经验操作为主的模式转为以数据支撑为主,更新田间管理理念。同时,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业的故事,吸引更多年轻人群体加入到现代农业中,发挥青年优势和力量,让农业成为“有钱挣”的产业,让回乡发展的人们“有事干”,改善农村“一老一小”面貌,真正的为乡村振兴做点事情。他还表示,将配合区镇两级党委政府,做好土地数字化流转改革工作,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让欧江岔镇的这片沃土真正成为更加“能干事”的广阔舞台。
一田双用,走上生态农业之路。年轻的力量和农业的碰撞,在欧江岔镇这片广袤的田野间,闪烁出了耀眼的光芒。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柳联强
编辑:田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