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进历史长河 探寻安化风雨桥群的故事

边塞地区饮食较油腻,百姓偏爱降脂解腻的安化黑茶。据记载,安化黑茶在明朝时期的西域就有了较大的市场交易量。大批量的安化黑茶不断地从僻远的安化运往西北,久而久之形成一条交通要塞,在这条要塞之上是否有桥梁的身影?它们的建造有什么故事呢?

湖南安化境内现存29座风雨桥,它们历经风雨侵蚀而巍然不倒,当之无愧成为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据报道,这些风雨桥群与茶马古道有着密切联系,它们倾注了安化历代先民的心血,在安化黑茶对外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深受“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小农思想影响的安化先辈,是如何突破固有认知,将巨大的人力、财力投入这项惠及他人的社会工程之中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安化风雨桥群所处的历史时代、现实背景、相关政策以及湖湘百姓的人文思想说起。

安化地处湖南中部,境内崇山峻岭、溪流纵横,终年雨量充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特殊的茶叶质地,加之不断精进的加工技艺,安化黑茶(图1)声名鹊起。1592年,安化黑茶被定为“官茶”,销往西北地区,交换当地的良马,即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互市”政策。

图片

图1 安化黑茶及运输

然而,驮着茶包的马匹在崇山峻岭的土路上穿行(图1),险象频出,危及人身财产安全,更会影响运输进度。一方面是历朝来穷苦闭塞的现状,一方面是利好政策带来的商机,该如何取舍?古代民间修桥缺少国家政策扶持,资金来源全靠民众自筹。效益和负担是修桥决策首要考量的因素。修建如此大体量的风雨桥群,其利弊绝非短期效益所能衡量。

所幸这一时期安化拥有一定规模的茶叶手工作坊(图2、图3),产品需要变现,资本渴望转变为生产力,故而具备了改善交通的愿望和实力。只有顺势而为,才能为自身、为社会的发展推波助澜。先人们深谙“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当固有的出行方式和商业效益相悖时,唯有变通才有机会带领安化人民走出一条致富之路。于是,一座座木质风雨桥(图4)崛地而起,它们对安化黑茶对外运输和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古人行事并非因循守旧,而是综合考虑实际情况,主动求变,实现利益最大化。安化风雨桥群的修建恰好体现了安化先辈“穷则变,变则通”的人文思想。

图片

图2 安化黑茶作坊的茶。

图片

图3 安化黑茶作坊的茶。

图片

图4 安化风雨桥群(部分)。

除了茶马互市政策,明清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人们思想认识松动的社会基础。司马迁早在《史记》中曾直言,“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为趋利计,就得放弃墨守成规,走出一条变产品为商品的心路,“穷则变,变则通”是开启财源的原动力,它必然成为吹响向新型生产关系进军的号角,赢得百姓的普遍赞同。政治上,明清统治者为求增加朝廷税收,开始广开互市,实行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升温了百姓从商获利的欲望。能够抓住政策利好,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顺势应天当是明智之举。穷则变是渴望,顺时势是策略,上述构成不可或缺的条件,成就了风雨桥的应运而生。

现存的风雨桥群多为清代初建,它们承载着湖湘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留给世人无尽的思考!

来源:天一生水

作者:谢岚

编辑:邹君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益阳高新
  • 益阳市场监管
  • 要闻
  • 益阳新闻
  • 红直播
  • 市直
  • 园区
  • 新闻H5
  • 视听
  • 公示公告
  • 专题
  • 图片
  • 益阳教育
  • 医卫
  • 重要新闻
  • 益阳综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益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