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才能兴业——致安邦
作者│马端刚
诵读者│洪亮
浮邱山的夜,漆黑而寒冷
你需要
一缕鸟鸣,一盏灯火
叫醒和点燃一颗颗年轻的心
你渴望
明亮的教室里
为孩子们读《正气歌》《满江红》
但是,枪炮,硝烟
民不聊生,满目疮痍
安邦才能兴业
二十三岁的你选择了投身革命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深入乡村,深入田间地头
让镰刀斧头,让人生理想
星火般燎原
长城逶迤,洞庭澎湃
峡山口的院子
烛光是希望,是坚守
是英特纳雄耐尔的红色地带
你和你的同胞们
在湖泊,在芦苇,在港汉
呐喊,号角
一浪高过一浪
推倒旧山河,建立新中国
举起旗帜,举起信仰
直至鲜血染红了土地
染红了白云蓝天
安邦(1903—1932)
又名安道本,曾化名刘安邦,原益阳县双江乡(今桃江县浮邱山乡)峡山口村人。
1922年,安邦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夏曦引导下,他阅读了一些革命书刊,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反对湖南军阀赵恒惕等革命斗争。1925年秋,安邦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因孙中山逝世,学校推迟开学。迫于生计安邦返回家乡在益阳县立第三高等小学任教。
1926年9月,安邦加入中国共产党,支援北伐战争。1927年3月,中共桃江区委成立,安邦任书记,帮助国民党建立了益阳县第二区党部,领导了当地的农民革命斗争,使桃江地区出现了大好革命形势。
1927年5月,“马日事变”发生后,安邦将区委机关撤到峡山口自己家中,并坚持斗争一个多月。斗争失败后,他潜往沅江、汉口、浙江等地寻找党组织,未果后返回湘鄂边区。1929年3月,安邦与鄂西特委党的组织建立联系,参加了党的地下工作。
1931年8月,南县小北洲建立中共南华安沅县委,湘鄂西省委派安邦任书记,辗转活动在南县、华容和安乡等广大地区。
1932年初,由于叛徒告密,安邦在沅江草尾被捕, 备受敌人严刑拷打,但他始终顽强不屈。2月8日,安邦在南县县城英勇就义。
(马端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益阳市政协
编辑:岳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