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南县:新农民何时的田园创业梦

??1.png

何时种植的高档优质水稻品种。

通讯员 邓海斌 报道

“都说种田苦,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愿干这行,可我很愿意当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南县麻河口镇向阳村种粮大户何时说。2007年,37岁的何时,放弃县城工作的“铁饭碗”, 拒绝同学、朋友南下经商的邀请,回到向阳村,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回家务农。11年来,何时从种植“门外汉”成地道“庄稼汉”,从租地再到成立南县稻满仓水稻种植农业合作社,种植面积从 2007年的 100亩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亩。他凭着肯学敢干、科学种田、增收致富,这位新型职业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演绎着多彩的人生,成为远近闻名的规模种植大户。

   坚定信念把种田当创业

“当时选择在家务农并不是一时冲动。”何时如是述说当时他回农村创业的初衷。他说:“如果把这些农田都承包下来,不仅可以解决土地撂荒问题,也定能获得丰厚回报,同样也是一种创业。”

有了想法和计划,关键在于行动。2007年,何时毅然辞职回家,决心回农村以种田创业。“天天对着泥巴坨,泥巴地里会长出金子来啊”…… 面对家人、朋友的反对、外界的质疑、责难,何时没有争辩,只是默默开始密集调研、收集资料。他发现这几年来,从中央到省、市、县,都相继出台了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他觉得农业农村可以大有作为,更加坚定了他投资农业,种粮创业的信念。

“门外汉”成地道“庄稼汉”

2007年,不懂耕种的何时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从村民手中流转了100亩地,请了一位技术员,开始摸索种粮致富之道。

“种粮,靠天吃饭,老天一发怒,全年白忙活。而且有时还会遇到病虫害或者种子、农药质量问题,投入进去了,产出却没了。”种粮十年的何时吃过技术亏,也摔了“病害跤”。

2008年下半年,长时间的寒流,何时流转的200余亩地不但未能产生效益,反倒亏了不少。吃了大亏的何时这才发现自己的种粮技术和田间管理知识还远远不够,为了破解这一瓶颈,他积极参加创业培训、学习、与人交流种植经验,对比反思,探索种粮增收的新途径。通过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了化肥施用量,采用科学合理施肥,亩施氮肥量比传统施肥方法减少5公斤以上。2年实践,抗病毒、叶上穗、抗倒伏等种植技术一一攻克,亩产达到1300斤,何时的水稻种植经验也受到省水稻研究所、县农业局、镇农技站的高度关注,成为当地水稻种植的样板。2011年,南县人民政府授予何时“2010年度十佳种植能手”。2012年,南县人民政府授予何时“2011年度先进种粮大户”。 “在科学种田上,我也从一个‘门外汉’变成入门的农技师了,遇到一般的问题可以自己解决了。”何时笑道。

??2.png

现场交流种植经验。

种好田、出好米,绿色田园梦

南县,著名的“鱼米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麻河口镇向阳村地处洞庭湖畔藕池河西支,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没有一家环境污染企业,历来是水稻种植的理想产地。

2014年,何时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常规稻市场滞消积压问题严重,而绿色高档优质水稻却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香饽饽。当时,泰国米、猫牙米等优质米深受人们热捧。“鱼米之乡”不能出好米?何时决定自己种植绿色、安全的高档优质水稻,为此他成立了“家庭农场”,还起了个时髦名字——“绿色餐桌”计划。

2017年发起并创立“南县稻满仓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把水稻种植农户组织起来,共同种植,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带动农户100多户,种植优质水稻1000多亩,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入合作社后农户比没入社前人均收入增长20﹪。

“正是有科技为依靠,惠农政策的扶持,种田11年才成就我的的田园梦。”谈到未来发展,何时更是信心满满,他说目前自己种植的大米销售渠道主要是订单式销售,2018年就拿到2019年的第一笔300万斤的订单,他计划2019年合作社种植优质水稻3000多亩,吸纳更多农民入社,让农民每年都有一个好的收成,真正得到实惠。

来源:红网

作者:邓海斌

编辑:卢鹏翔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2019/01/14/464622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益阳高新
  • 益阳市场监管
  • 要闻
  • 益阳新闻
  • 红直播
  • 市直
  • 园区
  • 新闻H5
  • 视听
  • 公示公告
  • 专题
  • 图片
  • 益阳教育
  • 医卫
  • 重要新闻
  • 益阳综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益阳站首页